“唐三彩”只有三種色嗎?
“唐三彩”是唐朝陶瓷業發展的一個頂峰之作,但它並不是陶瓷業的唯一,也不是只有三種顏色,同時還有青瓷和白瓷。唐代的陶瓷業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手工生產行業,瓷器在當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並且大量出口海外。一些制瓷中心逐漸形成,相繼出現了以青瓷和白瓷為代表的兩大流派。青瓷以越窯為代表,白瓷以邢窯、曲陽窯為代表。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之一,全名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當時盛行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以及富有生活氣息的特點聞名於世,所以人們習慣叫作“唐三彩”。“唐三彩”這個詞,其實在古代文獻上是找不到的,而最早的記載是在民國時期。在學術界,學者們通常以“唐彩色釉陶”稱呼,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個名字更能體現出這種藝術品的特征,因為從工藝上看,唐三彩的“彩”只能是“釉”而算不上“彩”。這種釉陶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基本釉色,但不一定每件成品都是三色俱全,還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制造出五彩繽紛的美麗圖案。
唐三彩名貴嗎!在當時,是算不上最名貴的。唐三彩雖然是反映唐代社會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藝品,其中,有人們喜愛的是馬俑,還有形象深動的婦女俑、文官俑、武將俑、胡俑及天王俑等人物造型的唐三彩。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習慣,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等,提供了難得的一手資料。但唐三彩在當時的實際應用大多數是冥器,是用來殉葬的,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成熟的青瓷和白瓷。換句話說,唐三彩並不是唐朝最名貴的陶瓷。
唐朝的名貴陶瓷多出自一些制瓷名窯。比如邢窖的白瓷,就十分精美。唐代陸羽曾在他的《茶經》中用“類銀”“類雪”來形容邢窯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當成熟。邢窯白瓷在燒成技術上也比較高超,從現有實物來看,沒有變形、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藝精細、造型端正,不失為一代名瓷。還有就是與邢窯不分伯仲的越窯青瓷,青瓷的風行得益於唐代的飲茶之風興盛,主要是朝廷對青瓷的喜愛,成為時尚,從而社會需求量大增,促使唐代的越窯青瓷的發展,在質量和藝術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成為唐代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
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陶瓷研究專家在研究陶瓷史考證時指出,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變化有關。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括許多外來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制作,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制高點。這就是我們的大唐,唐三彩、青瓷和白瓷不光在國內風行,而且暢銷海外,在印度、日本、埃及等十多個國家都發現了唐三彩、青瓷和白瓷。(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