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指幾點到幾點,十二時辰中的子時是指幾點到幾點?
十二時辰中的子時指的是夜晚23:00~01:00子夜是指幾點到幾點。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拓展資料:【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00-24:59),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午夜11時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午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午夜11時以後為次日,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早子時與夜子時(“早子時(也稱‘子初時’)”和“夜子時(也稱‘子正時’)”)的出處。 研究中國歷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時是自古以來也是在中間換日的。
一,一更指黃昏時分,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古代又稱甲夜,對應現代時間的19-21點,也就是古時的戌初一刻。
二更指人定,又名定昏等。古代又稱乙夜,對應現代時間的21-23點,也就是古時的亥初三刻。
三更指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古代又稱丙夜,對應現代時間的23-1點,也就是古時的子時(即子正,亦即00:00)。
四更指雞鳴,又名荒雞。古代又稱丁夜,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1-3點,也就是古時的醜正二刻。
五更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古代又稱戊夜,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3-5點,也就是古時的寅正四刻。
二,古代的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為五份,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首位及三個節點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又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古代以更來計夜間時間,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打更從唐代開始用鐘鼓報更點,是用梆子和鑼。“篤,篤——咣,咣,天幹物燥,小心火燭”。後續一直沿用。
從一更到五更打更的方法各不一樣,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淩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淩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淩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午夜是指夜裏12:00前後,子夜是23:00到1:00之間,可以是淩晨也可以是夜晚。 (一)詞目:午夜 語出語《玉篇·午部》:“午,交也。”拼音為wǔ yè,詞性是名詞,近義詞子夜。 【註音】ㄨˇ ㄧㄜˋ 語源:《玉篇·午部》:“午,交也。”十二時辰中的午時是上午和下午相交的時段,12點便稱為正午、中午,“中”、“正”的意思即表明此時是一個中點。同樣半夜也是一個中點——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中點,因此半夜也稱午夜。 宋高似孫《緯略·五夜》另持一說:“所謂午夜者,為半夜時如日之午也。” 零點開始之後,稱為午夜。 (二)詞目:子夜 拼音:zǐ yè 詳細解釋 1. 夜半子時,半夜。 出自唐呂溫《奉和張舍人閣中直夜》:“涼生子夜後,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樓賦》:“於是子夜既逾,寅曉將發。” 清鈕琇《觚賸·六貞女墓》:“﹝李氏 六女﹞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 瞿秋白《“子夜”和國貨年》:“明明還只是子夜,而居然以為天已經大亮了,甚至於太陽又要落山了。”
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醜、寅、卯、辰、巳)的開始.所以《類經圖翼》上說:“子者陽生之初。”冬至也是指這個意思,如《通諱·孝經援神契》上說:“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陽始至稱為一陽生,或一陽來復,在《易經》卦象上則用復卦來表示。因為復卦上五爻是陰“—,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為陽“一”.這個卦象常為氣功古籍所采用。但這只是個比擬,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說的,“火候不作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所以什麼時候到了該起火的子時,要按照練功過程中的景象來掌握。也如《還丹復命篇》中說的,“練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可以起火的子時,在內丹術中分為兩種,即活子時與正子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下午 11 時正至上午 1 時正)。鼠在這時間最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