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邰,邰姓氏的歷史起源、來源
「邰」源出:
邰(Tái)姓源出有有二:
1、源於姜姓,是周族始祖棄的後代,以國名為氏。邰姓始於堯舜時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時期有大功於民族進化的賢人後稷,他是帝堯的農官,因治理農業有功,堯就封他為邰國的國君,從此便有了邰姓。根據《說文》上說,後稷為堯的大司農,以功受封於邰這個地方,子孫就以邰為姓氏。當時邰地的位置,根據考證,就在現在的陜西省武功縣的境內。我國的邰氏家族,就發源於這個地方。到了唐朝以後,邰氏主要繁衍於山東半島北部叫平盧的地方。
2、為大利稽氏所改。據《周書》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後改為邰氏,又據《通誌氏族略》載:大利稽(三字姓)之為邰。邰姓望族居平盧(今山東省益都)。
得姓始祖:後稷。周部族的始祖叫後稷,姬姓,名棄,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為炎帝之後,嫁給帝嚳。相傳,有邰姑娘姜嫄,未出嫁前,生活在有邰氏部落(在今陜西省武功境內)裏。有一天,她與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田野上有一個巨大的腳印,姜嫄出於好奇心,將自己的腳踩上去比大小,誰知這一踩就心有所動。回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沒有父親,她怕人笑話,就把他丟棄在小巷裏。令人驚異的是,動物們見了這個小孩,都備加愛護,繞道而行。姜嫄又把他丟棄到結冰的河上,成群的飛鳥都來圍在這小孩的周圍,用羽毛為他保暖。姜嫄見這小孩大難不死,意識到他將來一定會有出息,於是就改變主意把他抱回家撫養。因為開始就把他遺棄,所以就給他取個名字叫棄。棄從小就喜歡種植各種植物,長大以後成了種莊稼的能手。後來帝堯任命他為農官後稷。在他的管理下,天下農業連年豐收。帝堯很高興,就封他為有邰氏的國君,邰就是棄的後人。按照傳說慣例,人們把棄視為竈稷神(即莊稼神)。棄的後代,就用國名邰作為自己的姓氏,故邰氏後人奉後稷為邰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邰姓出自姬姓。上古帝堯時,有個人叫棄,是炎帝的後代。炎帝的部落是最善於務農的部落,棄也很善於務農,禦史被堯任命為農官後稷,管理天下農業。棄上任後,管理天下農業很有成績,連年豐收。為了表彰棄的功勞,堯封棄為有邰氏部落的首領,並建立了邰國(今陜西省武功縣一帶),棄的後代以封地為姓氏,稱為邰氏。關於棄這個人,有很多有趣的傳說。棄母親叫姜原,一說當她還是一個姑娘的時候,有一次在野外遊玩時,看見地上有個巨大的腳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回去以後竟然懷孕了,生了一個男孩。姜原很害羞,好幾次把他丟棄,但都不成,結果姜原意識到他可能是神的孩子,就把他養大,並取名叫棄。還有一種說法是黃帝時有一次祭神活動中,黃帝族的一個氏族首領帝嚳看上了姜原,兩人相愛而使姜原懷上了棄。姜原始炎帝族的後人,這個故事是炎黃兩帝相結合的一個記載。按,炎帝族崇拜鳳圖騰,黃帝族崇拜龍圖騰,他們
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唐朝中粹公由山東臨清遷開封,宋靖康年,邰茂公任成都同知,北陷不能回,三子分居貴,湘,鄂,中山閣下(中泰公)為宜城茂公曾孫,進士後任知縣,知府,江淮節度使等職,兵敗後居溧水長山,現江蘇溧水,安徽當塗,上海一帶邰氏思源堂為其孫萬五公後,德源堂為其養子實德公所化,江蘇興化,寶應一帶邰氏為中泰公兄中和公所化(中和公為宜城富翁,襄陽破,公之後人欲投中泰公,時兩江節度使汪,投敵,中泰公前後受困,欲輕騎赴臨安,兵敗溧水,中和公後人投奔不成,落住揚州)(余略)。
堂號
翼親堂:翼親意思是像翅膀一樣護著母親。明朝邰茂質事親至孝。他母親怕雷,每到打雷,茂質就用自己的身子像張開的翅膀一樣護著母親。母親死後,每封雷鳴,茂質就用大傘遮蓋母親的墳墓。
思源堂:思源意思是臨清老家不得回,宜城青山父母不得祭奠。故祠堂西北向。
============================================================
【邰姓宗祠通用對聯】
〖邰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連州頌德;
長陽鐫銘。
——佚名撰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邰靖,官連州僉判,施惠於民,百姓頌其德。下聯典指明代人邰鼎,多才而有氣節,官長陽令,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百姓為他立碑頌德。
儒林俊選;
伊望良才。
——佚名撰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邰瑞事典。下聯典指五代吳邰蒙事典。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邰茂質:明代著名孝子,慈利人。其母怕雷,每逢雷雨,茂質便以身護母。其母去世後,每遇雷雨,便赴母墓護之,雷止才歸家,茂質聞雷護母,後為二十四孝之一。
邰中泰公:宋江淮節度使,兵敗溧水長山,受重傷,為高淳栗山書院居丞相子所救,復原後,與文天祥聯系抗元,未成。
邰仁五公:中泰公後,朱元璋大將,克衢州,九江,封皇陵守備,隴中節度使等職。
邰格之:明代制墨家。安徽休寧人,墨工出生,是休寧派的創始人,亦是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創始人。現存有文玩、世寶、蟠螭等款墨。
邰爽秋:(1896-1976)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江蘇省東臺人。曾就讀於揚州省立第五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1923年留美,入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歷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前身為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河南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大豆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中國民生教育學會理事長,中國民生建設實驗院院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戰時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全國解放後,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本世紀30-40年代,邰爽秋竭力提倡民生本位教育,並在上海、重慶等地農村開展民生本位教育實驗達十余年之久,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與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並稱為中國教育界四大怪傑。
分布地區:
郡望
平盧郡:治所在今天的山東省東益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