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土塘養魚密度很大,為什麼魚也沒有問題,家養觀賞魚就不行?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註,讓我們輕松養水,快樂養魚!
在昨天的文章評論中,關於室外土塘養魚的密度問題,引起了很多魚友的興趣,大家都在紛紛議論這個事情,這個問題的緣由,來源於一位魚友的下述提問:
我有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都要快上吊去了,您說的觀賞魚飼養密度要小,我理解是沒問題的,確實對養魚有好處,缸底沒有雜質和魚糞便,我也能理解,都沒問題,這樣可以很好的保持水質。
我就是想不明白,魚坑養魚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們要的是產量,密度小、魚少了就掙不到錢了,這一點是挺矛盾的,還是說他們也一定是遵循這一原則的,就是說找到了一個不出現魚病的前提下,來把飼養密度最大化!
還一個問題就是:魚坑的底部都是泥土,只有增氧機,也沒見有循環,魚的糞便和雜物只能堆積在魚池底部了,水質應該很快就掛了,這樣也能把小魚養大了,而且魚還挺多,長的也挺快的,當然我說的是咱們吃的魚,但原理是不變的,總感覺跟魚缸的飼養手法完全變了,矛盾,甚至相反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見天水和空氣流通抵得過任何觀賞魚缸的所有裝備
為什麼養魚老道天天提到困水的問題,天天在說我們飼養觀賞魚要用到見天水?
尤其是我們本土飼養的都是冷水魚,極少有熱帶魚,它們最為適應的就是這個水質,這個東西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大自然的新陳代謝和循環更替,以及陽光的照射和微生物循環,不是任何魚缸裏的那點生化濾材和我們的困水所能比的,這是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一點問題。
如果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就是到野外釣取的野生魚類,即使在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飼養密度下,把它放到魚缸裏飼養,它也有可能會直接出現缺氧的現象,至少它會絕對不適應這個環境和水質,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野生魚初入魚缸的定水一說了,不管它是適合弱酸性還是弱堿性水質。
室外的見天水和強大的空氣流通,雨水的更替,風速的配合等等,不知道比起魚缸的環境要高上多少個檔次。
還是那句話,在絕對強大的力量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
密度再大,也只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事實上密度並不大
很多魚友總認為土塘飼養觀賞魚就一定是高密度的,其實不然,這個是與各種觀賞魚或者說食用魚的檔次和經濟價值有關。
好魚必定飼養密度低,檔次越低飼養密度越大,才要以量取勝。但是這其中也會有一個固定標準的,我們所看到的密度很高,大部分只是表象,往往是在人家餵魚的時候,魚群聚集在一起而已,事實上等到完全分散開來,密度不可能太高,太高的話一樣會死魚的。
再者我們也要看死亡率的,誰也不傻,如果密度過大,魚群死亡或者患病慘重,誰都知道去適當減密,另外還有一個藥物定期預防和檢疫的問題。
底泥其實是個好東西,只是在魚缸裏不適用罷了
正如以下兩位魚友的回答:
土塘養魚,水體大,魚的密度也是經過科學計算的。而且,大水體下,承受變化的能力就強,可承擔的飼養密度也比小水體要大,同時,土塘也是個自然生態系統,尤其是底泥可以有反硝化作用,這樣都有水體的自潔能力,同時,土塘養魚也不是沒有換水和新水補充的。
魚坑裏的魚確實皮實,它們也適合野外環境。另外,他們的魚也會死、也會生病,魚坑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魚真正的生存之道,千百萬年適應過來的,而我們的魚缸是後天才有的,是我們逼著魚來適應它。
從以上兩位魚友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自然生態系統和底泥的反硝化作用才是最厲害的。
為什麼養魚老道在一米五的大魚缸裏飼養金魚,曾經也說過,缸底有點土不是壞事,其實這個底泥的作用被很多魚友誤解了,總認為泥土就是臟東西。甚至於現在的很多新魚友,根本不知道以前水缸養魚是怎麼回事?
以前哪個水缸裏飼養點小金魚不去栽種睡蓮,底部沒有厚厚的淤泥?難道說金魚的糞便不會在底部沈澱,為什麼可以很長時間不去管理,正是因為底泥的反硝化作用和各種微生物的共同協作,但是這種飼養方式拿到魚缸裏,拿到水族箱中,一切都無法操作了。
人人都把硝化細菌分為神靈了,怎麼可能允許各種雜物的存在呢?再說如果水族箱裏存在底泥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觀賞效果。
其實這其中還會牽扯一個問題,我都沒好意思說,怕誤導了新魚友,那就是為什麼有的新魚友天天在那裏清洗濾棉?
而我所飼養的蝴蝶鯉魚缸還有其他魚缸,水質穩定了以後,即使上層濾棉一直在溢流,我也可以不管,選擇直接無視。溢流就溢流唄,只要不流到魚缸外就行,結果最終有一天它就流到魚缸外了,導致了一缸魚的陣亡,哈哈。
為什麼生化濾材的底泥不是過多的話,我也完全可以忽略?與所謂的底泥原理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所謂的那點濾材殘渣乖乖地待在生化倉裏,根本不值一提。
不能再說了,再說就多了,很多新魚友可能又要暈菜了,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定期換水、洗棉吧。
因為這個與水質穩定和觀賞魚的狀態、以及開缸的時間,都有極大的關系,所以說:
觀察力才是第一位的。
我們不要總去天真的以為,硝化細菌就可以擺平魚缸裏的所有問題,其實反硝化作用也會在有底泥、底沙的魚缸裏,或者說濾棉、濾材上天天上演的,只不過是哪頭輕哪頭重的問題罷了。
這其中必定會有一個度,只要是過了這個度,我們就要想辦法去改善,土塘養魚也不例外。
人工清池和藥物改底
不管土塘中的觀賞魚飼養密度多大,如果在室外溫度過高的盛夏季節或者氣壓低的陰雨天,魚兒也會出現浮頭現象,那麼也需要通過一定的增氧手段或者循環系統來減少魚兒的缺氧程度。
如果是觀賞魚的飼養密度過大,大於底泥的反硝化作用,我們是可以通過各種數據測定或者觀察魚兒的狀態來迅速斷定的,這其中也包括了飼養密度、飼養時間、季節問題等,那麼土塘養魚在某個時間段就可以開始清池或者迅速改底。
飼養食用魚我不知道,但是飼養金魚我還是知道點的,我們這裏有一些小的金魚魚場,當發現金魚有大量輕微的氨氮中毒現象時,據說可以通過一種藥物來迅速改底,投放藥物半小時後,水體中的氨氮含量就會迅速降低到正常值了,並且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但是絕對不是什麼硝化細菌啊。總而言之,方法其實有很多的。
換句話說,不管是土塘養魚還是觀賞魚缸養魚,都是一個綜合調理的過程,都是一個水體穩定的過程,誰也不會傻到把魚扔進去,不管它多大的飼養密度,即使賠錢我們還玩得很嗨。
只是由於環境和飼養條件的不同,我們去相應的減少和增加飼養密度罷了。
關於這個問題,最後一句話就結了:過多的人群聚集,還能爆發病毒呢,何況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