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廟會的由來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期間,郁南連灘張公廟都會舉辦一系列廟會活動,以紀念張公誕辰,尤以正誕之日活動最為熱鬧,廟會活動精彩紛呈,轟動全城,喜慶氣氛直壓春節,屆時來自各地達十萬人計的觀眾亦會前往參觀。現在,張公廟會已經揚名嶺海,但是很多人卻並不清楚該廟會的歷史淵源。那麼,張公廟會又是緣何而來的呢?
其實,流行於三羅地區的張公廟會習俗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張公祖庭為始建於明萬歷六年的宋桂張公廟,宋桂張公廟沒落之後,即為連灘張公廟所繼承。張公廟中供奉的張公,並非是郁南本地人氏,其名張元勛,是浙江溫嶺人。那麼,郁南張公廟又為何會供奉一位遠在千裏之外的歷史人物?原來,張元勛是明朝鼎鼎大名的抗倭英雄,早年曾從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等征倭,因戰功連擢高升,萬歷二年時,已官至都督同知、廣東總兵官,身系朝廷要職,屏維粵地安寧。
明朝中葉,今郁南縣境內羅旁山爆發了持續百年時間的瑤民起義,史稱“羅旁瑤亂”,官府曾多次發兵征討,但均未根除。至明萬歷四年,朝廷再發二十萬大軍征討羅旁瑤,時任廣東總兵的張元勛就成為官兵的元首,他率領大軍向羅旁山開進,之後在羅旁山區直搗瑤寨,殺、降瑤人無數,經過數月的戰鬥,算是徹底平定了羅旁瑤亂,隨後因功勛卓著,晉升為都督。而羅旁瑤亂平定後,朝廷就在環羅旁山地區設立羅定州、東安縣、西寧縣,史稱“三羅”,奠定了現雲浮地區的基本建制格局。三羅建制後,大批漢人遷入三羅,加上原來就有一批漢人居住三羅,這些漢人感念張元勛“功奠三邑”的恩德,遂在境內為張元勛廣建祠廟供奉,這批祠廟均稱張公廟,其中以宋桂張公廟歷史最早。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相傳是張元勛遺骨的歸葬地,歷代昭顯靈應,張公神亦被萬歷皇帝尊封為“護國庇民英勇都督大將軍”,這就是三羅地區張公廟的由來。
有了張公廟,就必定有張公廟會,人們將張公的誕生日(即農歷正月二十)及張公的仙逝日(即農歷八月初六)定為張公誕,張公誕期間,人們會到張公廟通過各種形式去朝拜、緬懷張公,由此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張公廟會,廟會活動有酬神、燒炮、唱山歌、跳禾樓舞等等,由於節目越來越多,後來就逐漸演變成名曰“張公出巡”的大型民間藝術巡遊匯演的活動,震撼三羅及周邊地區。張公廟會歷經四百余年,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是雲浮市一張珍貴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