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風水到底是什麼?
風水學是華夏智慧的傳承,是在遵循大自然規律下對環境優劣判斷的學問!
風水學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愈發深刻地認識到了環境對人體的作用。
到了先秦時期,風水學才作為一種學說問世。
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記》,是至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風水學著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風水學理論逐漸得以完善,並且湧現了管輅、郭璞這樣的風水名家。
郭璞本人被後人視為風水學的祖師,而他著的《葬書》,也被後人推崇為風水理論的經典之作。
在隋唐時期,風水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兩大派系――江西形勢派和福建理氣派。
楊筠松是形勢派的創始人,其作品《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序》等,為風水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這些著作一直被風水研究者視為至寶。
到了明清時期,風水學已經達到鼎盛時期,各種風水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甚至到了泛濫的程度。
其中以吳鼐的《陽宅撮要》、蔣大鴻的《地理辨證》、趙玉材的《地理五訣》較為有名。
在形勢與理氣兩派的基礎上又分為四個派系――八宅派、玄空派、楊公派、過路陰陽派。
其實歷史上也有多次風水被時代打壓的例子,但作為華夏文化瑰寶,風水屹立不倒,依然代代傳承下來。
最近的一次是解放初期,風水學被視為“封建迷信”而打入冷宮,勘探風水的活動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了一段時期。
但改革開放以後,風水活動逐漸擡頭,並再次出現愈演愈烈之勢。
直到如今,甚至有很多人租房都要先觀其風水優劣再作考慮。
回到最前面所說,從現代科學知識以及理論來看風水學,風水其實就是在研究大自然環境中各項事物的磁場聯系,研究事物之間的好壞關系。
人體是一個小磁場,而天地萬物是一個大磁場,我們周圍的萬物,時刻不停地發出一種微波與我們的小磁場產生物理感應,從而使磁場發生變化,變好或可變壞,這就是環境造人。
傳統風水學有它的科學性,但也有迷信、糟粕的成分。
每一個愛好探究此道的人,都應該以現代科學知識與理論為基礎,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風水學更加完美,更加科學,從而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