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 興寧:圍屋土樓文化興盛豆腐承載鄉愁 杯花舞姿曼妙版畫傳遞家國情懷
CCTV-10
2019.9.6 20:50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廣東卷 興寧篇
興寧篇 預告片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粵、贛、閩三省的陸路交通樞紐。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這片土地成為歷代客家先民南來北往的中樞地域。
經過千百年來的遷徙流轉和繁衍生息,興寧成為中國客家人數最多的縣之一。
興寧市博物館中,保存著六枚青銅編鐘。它們於1984年在興寧市新圩大村出土。
編鐘造型為合瓦式扁圓形,鐘身正面飾有菱形紋、斜線紋、雲雷紋等紋飾,是廣東境內出土最完整的編鐘之一,表明戰國時期,興寧就已與中原地區交流密切,並受其禮樂文明的熏陶。
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名叫“寧江”,它發源於江西,是梅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全長107千米。
作為興寧的母親河,它不僅為當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更是極為重要的水運通道,興寧地名的由來也與這條河有關。
圍屋土樓文化興盛
南宋末年,客家人為避戰亂南下遷徙。他們聚族而居,為避寇難,擇其地勢險要,利於固守而且有水源的地方,修建起一座座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的圍屋土樓,在漫長的年代裏,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和文化內涵。
在興寧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中,分布著諸多古樸典雅的圍龍屋,這座東升圍是興寧眾多圍龍屋中最為古老的一座,始建於元代,整體布局如滿月形,土木結構的圍墻高大堅固,具有較強的防禦性能。
這座名叫“進士第”的圍龍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興寧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之一。
這座建築原名“榮秩第”,因此地出過進士後,更名為“進士第”。大屋建築中規中矩、整齊舒適,彰顯仁義中庸的儒家思想。
這座名為“棣華圍”的建築,它建於1914年,這是興寧中西合璧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抗日版畫傳遞家國情懷
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倡導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以文藝喚起國民的認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
在魯迅先生的倡導下,中國近現代首個革命美術團體“一八藝社”許多社員進行木刻創作,當時的成員中,有近一半是興寧人。
抗日戰爭期間,興寧版畫家們穿行於烽火硝煙之中,用刻刀與木板對這場戰爭進行記錄與刻畫。
在那個年代,圖畫成為了比文字更直觀的傳播手段,木版畫也憑借富有張力的藝術語言,成為呼籲民族覺醒,號召人民抗戰的有力武器。
版畫家們用手中的如椽鐵筆,點燃興寧兒女的抗戰激情,愛國救亡的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噴薄湧動。
不屈的抗戰歷史,將革命精神深深根植於興寧人的血脈之中。硝煙散去,大國重生,興寧人用刻刀將流淌在歲月中的灼灼星光凝結傳唱。
一年一度的抗戰主題展是興寧人對家國精神的延續,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穿越時光呈現在人們眼前。
杯聲清脆舞姿舒展
在2013年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節目中,就有來自興寧的傳統舞蹈《杯花舞》。
“杯花舞”是明清時期興寧道教活動中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人們通過舞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漫長的演變中,展現了客家地區特有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傳統。它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和山歌調式改編的音樂,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杯花舞”最獨特之處,就是以“伯公杯”為舞蹈道具,表演時,舞者手中兩杯相扣,通過上下翻腕兩杯相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
20世紀80年代,由“杯花舞”創新編排的節目《明月照山鄉》屢獲大獎。
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細膩的豆腐承載客家人
濃濃的鄉情
“釀豆腐”是興寧市布駱村村宴上的必備菜,起源於清朝,是客家人的經典菜肴,有家和團圓的意義。
北方人有吃餃子的傳統,客家先民因為戰亂等原因遷徙至南方,這裏少產小麥,面粉匱乏,“釀豆腐”成為節日替代餃子的食物,迫切的鄉情有了新的寄托對象。
細膩的豆腐承載著客家人濃濃的鄉情,從顛沛流離到安居樂業,豆腐伴隨著興寧人穿越歷史,走過戰亂,成為興寧人永恒的味覺記憶和心頭的那一抹鄉愁。
2016年,在環陂村的試驗田中,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研究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創出每平方千米22萬千克的世界紀錄,是水稻平均產量的三倍。全程農業機械化操作為這項世界紀錄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興寧制造”已成為新時代的關鍵詞。
在這裏,剛剛下線的15組水輪發電機組即將裝上中歐班列;自動化電氣設備正以每天上百臺的生產速度銷往全國;美香占2號水稻以每小時100畝的播種速度機械化耕植;數碼產品配件正以每分鐘上萬件的速度包裝下線,農業與制造業蓬勃發展,也帶來了興寧交通的提速升級。
2018年,興寧市政府規劃投入超過10億元加強交通路網建設。不久的將來,一張如蛛網般細密的現代交通網絡,將在這片豐饒盆地鋪展開來。
在一代代興寧人的開拓下,這裏被打造成為一片真正的興盛之地、安寧之所。興寧人正以匠心和奮鬥,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恢弘篇章。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興寧篇》
播出時間:9月6日 20:50
監制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丁月(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