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伊尹躬耕之處,源自有莘國——莘縣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裏,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裏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莘縣地圖
【地名由來】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廢武陽郡,設莘縣,清邑、武水皆屬之。楊廣即位後,廢莘州,改清邑為莘縣,隸屬魏州(治元城),這是莘縣之名在史書上首次出現。
"莘"字讀如身(shen),有長、眾、多之意。作為地名,全國有多處,而境內出現較早。《左傳・桓公十六年》說:"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說:"陽平城西北有莘亭。"酈道元《水經註說:"莘為自衛適齊之道",又說:"漯水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皆指此地。公元前589年,齊伐魯、衛,魯、衛求救於晉,晉發兵,齊軍東退,《左傳・成公二年》說:"師從齊師於莘",亦指今之莘縣北。
孟子說過:"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說文解字》據典銓釋,野即效外,並進一步解釋說,距王城二至三百裏稱野。在夏商之交,今之曹縣一帶曾有一王國叫有莘國,今之莘縣距當時的有莘國王城(今曹縣莘冢集帶)也就是二百多裏,故歷代史家認定伊尹躬耕之處即今之莘縣城北。《水經註》中說莘縣城北有莘亭,莘縣舊誌說莘亭建於漢代,附近還建有伊尹廟,"伊廟松風"被列為莘縣"八景"之一。後來廟毀亭廢,只剩遺址。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東昌知府程光珠訪求遺跡,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字,並題文日"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莘縣知縣劉蕭重建莘亭,並樹碑以刻程文。今亭已不存,唯舊碑尚立於大裏王村西。
由此看來,莘縣之地夏末屬有莘國,後來縣內又建有紀念伊尹躬耕的莘亭,縣名便是由"有莘"和"莘亭"演化而來。
莘縣風光
莘縣是山東省聊城市轄縣,位於山東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行政區域面積1420平方公裏,人口103.8萬人(2014年),是聊城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轄4個街道、20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政府街3號。
莘縣東與陽谷縣以金線河為界,東北鄰東昌府區,西與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以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清豐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陽縣接壤,北鄰冠縣。縣境介於北緯35°48′—36° 25′,東經115°20′—115°43′之間。
莘縣在山東的位置
莘縣特產有莘縣伊面、古城鴛鴦餅、燕店燒鴿等。
古城鴛鴦餅
【尋歡文史】
農具的變遷
【歷史沿革】
《尚書·禹貢》中,今莘縣境域屬兗州。
春秋時期,為衛國莘邑(今縣城北14公裏處)之地。
戰國時期,地處齊國、魏國交界地帶。
秦代,置陽平縣,治所在今莘城;又置東武陽縣,治所在今莘城南。陽平縣、東武陽縣均屬東郡。
西漢,置觀縣,觀縣、陽平縣、東武陽縣均屬東郡。新莽,觀縣更名為觀治縣。東漢,觀治縣更名為衛國縣;建安十七年(212年),衛國縣、東武陽縣改屬魏郡。
曹魏,東武陽縣移治於朝城(今朝城鎮西),陽平縣由東郡改屬冀州陽平郡。黃初二年(221年),衛國縣、東武陽縣改屬陽平郡。黃初七年(226年),陽平縣改為陽平國。太和六年(233年),陽平國復為陽平縣。
西晉太康元年至三年間(280—282年),陽平縣屬司州陽平郡。永嘉(307—312年)後,陽平縣並入樂平縣。(樂平縣,戰國時魏國置清縣, 魏晉時期改為樂平縣,故城在今聊城西 、堂邑東南)西晉時期,衛國縣改稱衛縣,陽平縣、東武陽縣、衛縣均屬陽平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陽平縣,東武陽縣改為武陽縣。
北齊,廢樂平縣,陽平縣改為樂平縣,廢武陽縣。
北周,復置武陽縣,析樂平縣北境置莘亭縣,又置昌樂郡,衛國縣屬之;建德六年(577年),置武陽郡,轄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郡治樂平縣;大象二年(580年),置魏州,武陽郡、昌樂郡屬之。
隋開皇初年,廢武陽郡、昌樂郡,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衛國縣屬魏州。開皇六年(586年),樂平縣復名陽平縣;衛國縣改為觀城縣,縣治位於今清豐縣城南5公裏;復置元城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齊廢) ,治所移駐今莘縣西南、朝城東北。開皇八年(588年),陽平縣改稱清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年),置莘州,清邑縣、莘亭縣、武陽縣屬之;析臨黃縣置河上縣,縣治設於觀城鎮東北河牧城。大業二年(606年),廢莘州;清邑縣更名為莘縣,“莘縣”之名始於此;廢莘亭縣,並入莘縣;廢河上縣,並入臨黃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魏州,復置武陽郡,治所設在莘縣,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均屬武陽郡。隋末,瓦崗軍李密的魏政權將武陽郡改為前魏州,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屬之。
曹魏,東武陽縣移治於朝城(今朝城鎮西),陽平縣由東郡改屬冀州陽平郡。黃初二年(221年),衛國縣、東武陽縣改屬陽平郡。黃初七年(226年),陽平縣改為陽平國。太和六年(233年),陽平國復為陽平縣。
西晉太康元年至三年間(280—282年),陽平縣屬司州陽平郡。永嘉(307—312年)後,陽平縣並入樂平縣。(樂平縣,戰國時魏國置清縣, 魏晉時期改為樂平縣,故城在今聊城西 、堂邑東南)西晉時期,衛國縣改稱衛縣,陽平縣、東武陽縣、衛縣均屬陽平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陽平縣,東武陽縣改為武陽縣。
北齊,廢樂平縣,陽平縣改為樂平縣,廢武陽縣。
北周,復置武陽縣,析樂平縣北境置莘亭縣,又置昌樂郡,衛國縣屬之;建德六年(577年),置武陽郡,轄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郡治樂平縣;大象二年(580年),置魏州,武陽郡、昌樂郡屬之。
隋開皇初年,廢武陽郡、昌樂郡,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衛國縣屬魏州。開皇六年(586年),樂平縣復名陽平縣;衛國縣改為觀城縣,縣治位於今清豐縣城南5公裏;復置元城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齊廢) ,治所移駐今莘縣西南、朝城東北。開皇八年(588年),陽平縣改稱清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年),置莘州,清邑縣、莘亭縣、武陽縣屬之;析臨黃縣置河上縣,縣治設於觀城鎮東北河牧城。大業二年(606年),廢莘州;清邑縣更名為莘縣,“莘縣”之名始於此;廢莘亭縣,並入莘縣;廢河上縣,並入臨黃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魏州,復置武陽郡,治所設在莘縣,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均屬武陽郡。隋末,瓦崗軍李密的魏政權將武陽郡改為前魏州,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