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對精神分析的普通心理學構建

2022-02-26百科99

作者:王國芳,女,南京師大教育系94級心理學史碩士研究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治療神經癥以及對其病因的探討中,創立了精神分析,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又試圖根據精神分析的觀點構建一種普通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並把這個體系稱為心理玄學(Metapsychology)。盡管他創建心理玄學的嘗試未能成功,但其思想與方法卻保留下來,並成為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

一、心理玄學觀的由來

弗洛伊德早在創立精神分析之初,就使用過“心理玄學”一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他寫給其朋友威廉?弗萊斯的一封信中,他寫道:“我可否用‘心理玄學’一詞作為我所探討的在意識之後的心理學的名稱。”[1]顯示弗氏要以心理玄學命名他的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1895年弗洛伊德寫了《科學心理學的規劃》一書,表達了弗洛伊德企圖依據進化論、能量不滅定律,在腦生理學的基礎上構建一般心理學理論模式的早期設想,但這個《規劃》並未正式發表。後來在《釋夢》第七章首次公開了他對一般心理學理論觀點的進一步闡述,它以變化的形式,結合《規劃》中的許多內容,論述了夢的潛意識理論,並肯定潛意識是一種真正的心理現實。

此後,弗洛伊德因忙於精神分析的臨床治療,而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探討一般心理學理論。直到1915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社會活動減少,才使他得以首次集中地對一般心理學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說明。此時的弗洛伊德已有約25年的精神分析經驗,同時他仍保持在智力的高峰期。在此基礎上構建他的理論大廈,其成效可想而知。從1915年開始,他陸續寫了一系列有關心理玄學的論文,闡明他的一般心理學觀點。這一系列論文共有12篇,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體系。其中發表的5篇分別是《本能及其變化》、《壓抑》、《潛意識》、《心理玄學對夢論的一個補充》和《悲傷與抑郁癥》。它們是弗洛伊德曾計劃出版的《心理玄學初論》一書的一部分。另外未發表的7篇論文所涉及的主題是:意識、焦慮、轉化性癔病、強迫性神經癥、普通的移情性神經癥、升華作用和投射(或偏執狂)。這一系列論文所討論的問題,涉及精神分析的三大理論支柱:本能論、潛意識論和釋夢論。心理玄學的理論框架已見端倪。

弗洛伊德曾明確表述說:“沒有正常精神過程的清楚設想,一種關於神經精神錯亂的滿意理論是不可能建立的。”[2]因此,他寫這一系列論文的目的就是為精神分析提供一個穩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弗洛伊德構建正常精神過程理論框架的設想並未完全實現,在發表了上述5篇論文之後,他又自行中止了這一計劃。他在其《自傳》中說:“這樣做也許是明智的,因為做這種理論判斷的時間還未到來。”[3]這樣,弗洛伊德經過長期醞釀,並開始付諸實施的心理玄學又被他自己扼殺在繈褓之中。

盡管這一計劃被中斷,但弗洛伊德有關心理玄學的思想卻已表現了出來,並在後期的著述中時有討論,這些思想已成為他的精神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後來出版的24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標準版》的第14卷中專列“心理玄學的論文”一編。

二、心理玄學的本質及內容

心理玄學是弗洛伊德所特有的一個概念,其含義眾說紛紜。瓊斯認為心理玄學是指“對任一精神過程的綜合性描述”[4]。拉帕波特把它看作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原則”[5]。哈特曼對此術語深感不妥,把它定義為最高抽象水平的理論。希爾加德認為“心理玄學是弗洛伊德有關人的模式的總合”[6]。而拉普朗奇和龐塔利斯則認為“心理玄學構成一些多多少少遠離經驗現實的概念模型”[7]。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究竟是指什麼,我們只有從他本人的著作中尋找答案。在弗洛伊德那裏,心理玄學是一個集深奧與通俗於一體的術語,其基本含義就是一種看待人的觀點,是根據精神分析的觀察,延伸而來的對於整個人類的觀點和態度。他從這種觀點出發為他所發現的現象找到一個概念性的框架,或者說,找到一種心理學的理論解釋。

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說:“後來我又試圖創立一種‘心理玄學’。我想借此提出一種研究方法,根據這種方法,每一心理過程都可以被認為同三個並列因素有關,我把這三個因素分別描述為動力的、經濟的和圖式的。在我看來,這代表了心理學所能夠達到的最後目標。”[8]由此可見,弗洛伊德建立心理玄學的目的不僅是為精神分析提供穩定的理論基礎,而是要確定精神分析的一般方法論。他要用心理的動力的、經濟的和圖式的三個因素或三種觀點解釋一切心理現象。那麼,每一因素之中的基本問題以及它所關註的現象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心理玄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呢?

與心理動力觀相聯系的現象是衝突的體驗。衝突不僅普遍存在於病人,而且存在於努力應付生活的每個人。的確,弗洛伊德堅持人具有多種的復雜性以及衝突性的動機可能是他的精神分析思想的最重要貢獻。弗洛伊德的動力觀所關心的基本問題是:人為什麼會產生衝突?按照心理動力觀,“我們的目的不僅是對衝突的現象進行描述和分類,而是知道它們作為心理動力所起的作用,即它們如何相吸或相斥。我們力求獲得關於心理現象的動力概念。”[9]

應該指出的是,在這一觀點上,弗洛伊德不僅與學院心理學家不同,而且與存在主義者如薩特、萊因等人也有分歧。後者從現象學觀點出發,認為確定衝突動力的觀念不是一個主要問題。在他們對人的整體觀中,人就是人,而且人自己的意識就是全部可證明的證據。而在弗洛伊德的分析觀中,這些衝突動力能夠通過對行為和經驗的意義進行解釋而確定,並把它們看成是推動人沿不同方向活動的原因。即使人的意識被限制於衝突的體驗之中而全然不知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推斷潛意識過程就需要理解衝突的復雜性。

弗洛伊德的動力觀與其本能理論緊密相連。他的本能理論經歷了多次變更。但就動機的動力性問題而言,他早期的“本能驅力”概念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仍保留有中心地位。弗洛伊德認為,本能驅力――性欲或裏比多是指軀體的源泉進入腦中的“心理表象”,它不同於生物學上的本能。生物學上的本能如呼吸僅有空氣才能滿足其需要,而本能驅力卻有滿足其目標的大量對象。個體在尋求本能驅力滿足的過程中,早年的妥協和未解決的衝突,如性欲與攻擊性、愛與恨之間的衝突,都被壓抑到潛意識之中。

弗洛伊德運用動機的動力性方法發展了幾種從屬的理論:攻擊性、防禦機制、自戀等。這一方法的顯著特征就是假設衝突是人類有機體的本能機制遺傳的。他認為要理解人類衝突和動機的動力性,不僅要從內到外,而且要從外到內來研究。

動力觀十分不同於學院心理學家的動機研究。後者雖然也強調內外因素的平衡,但認為動機狀態是機體狀態(驅力)的神經結果和環境誘因(強化物)的神經結果在大腦內相互作用的產物,其動機研究保持在一種機制的水平上而忽視人的經驗,關心動機是“什麼”問題;弗洛伊德的動力性關心的是心理表象的內容,而不是衝突的機制。換言之,他重視動機“怎樣”問題。

弗洛伊德的心理經濟觀是指定量因素。弗洛伊德試圖以此把裏比多和心理能定量化。他曾經自問:人類的行為和經驗如何才能加以簡潔地描述和理解?他假設這個答案需要一種機械主義的態度,需要尋找一種避開無休止的復雜含義的過程。經濟觀代表著弗洛伊德在心理學問題上的還原論嘗試。他假定每個人都具有大量而有限數量的心理能,它可以從觀念、對象以及生物有機體的各種機能中投入或攝取。而且,弗洛伊德堅持心理能在原則上是可以測量的,盡管合適的測量技術還未發明出來。

弗洛伊德最早在《科學心理學的規劃》一書中所表述的能量的性質,顯然具有神經病學的意義,但他對此問題並未多加關註。相反,他把能量觀作為一個簡捷的手段,在臨床的描述中大量使用能量的語言。比如以他對沃夫曼的病歷的總結為例,他用了約十頁紙集中描述重要的事件和情節,確定患者性欲發展的特征是同性戀和異性戀傾向的衝突所致。在此之後,他使用能量的語言僅用一句話就把這一堆材料總結如下:患者同時保持著最不同的和最衝突的裏比多的精力貫註的能量,所有這些能量都在同時起作用。

但是,經濟觀也具有一定的困難。這並不在於其描述性的語言,而是因為能量的經濟觀使弗洛伊德陷入極端還原論的陷阱:尋求絕對的解釋,尋求所有的心理現象都能被歸屬的原則。最初弗洛伊德以緊張――還原作為其絕對的答案;後來又涉及常性原則,指有機體的目標就是在盡可能低的水平上或在任一常數上保持它自身興奮性的數量。他還用快樂原則即用避免不愉快來平衡這一原則。最終他認識到在常性與快樂原則之間無法簡單的協調。臨床觀察迫使他把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結合起來,後者可以通過自我轉變為約束能量來修正前者。

弗洛伊德的心理圖式觀涉及精神系統的構成。其基本問題就是:一個人在什麼程度上可以了解他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原因?弗洛伊德的病人使他確信了最一般的答案。例如,他們不能解釋為什麼不首先進行某一項儀式就難以入睡,或者他們為什麼感覺不愉快和不滿足,更不用說為什麼理性的證明對於某些非理性的恐懼是如何軟弱無力。已形成的答案及詳細的論證開拓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使他超越了病理學而進入普通心理學領域。他采用了“潛意識”這個概念,把一切心理的東西首先看作是潛意識的。進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又試圖把心理機制描述為由許多“結構”或“系統”所構成,並用空間關系來表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就是所謂的圖式研究法。根據這種方法,最初他把人的心理機制劃分為三個層次: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後期弗洛伊德又根據有關病理學事實的分析,把心理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他們分別應付人們的欲望、現實世界和外在的良心。這三種結構之間及其內部的矛盾或平衡的水平構成了不同的人格。

相應於心理圖式觀的提出,就涉及到獨立的自我認識的程度問題,它導致強調內省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但把精神分析的方法等同於內省仍是錯誤的。本世紀初的鐵欽納以及現象學心理學家們都使用過內省,但他們所使用的內省都未註意甚至否認潛意識的精神生活,認為自我觀察的結果是絕對清楚的。弗洛伊德也使用自我觀察,則以肯定潛意識心理的存在為基礎,致力於弄清現象學家認為不可知的潛意識過程,並從中獲得心理過程的基本規律。

三、心理玄學的命運

心理玄學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治療的啟發下,試圖構建的關於正常人的普通心理學理論。但從一開始,心理玄學就似乎註定了將會夭折的命運。弗洛伊德在不同時期對心理玄學觀的論述,已暴露出其思想中的矛盾和困惑,這是導致心理玄學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就心理玄學的觀點而言,它們都是一些以假設開始的描述,這些描述中出現的基本命題是:衝突的動力性、自我認識的局限性、機械主義的還原性、人格、發展以及人與環境的聯系等等。這些普通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討論。但是,既是假設,必然面臨著兩種命運:或被證實,或被推翻。在精神分析發展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從未停止對其理論的修正,或推翻,或重建,或修改,因而心理玄學從未形成一個穩定的、綜合的理論體系。

其次,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觀雖來源於臨床實踐,但這些理論只是一些經驗水平上的描述。在方法上,他更多地依賴於推論和假設,因而其理論的科學性受到懷疑。當他的臨床理論和技術被廣泛接受時,其心理玄學理論卻遭到了冷漠的抵制,甚至激烈的抨擊。

再次,弗洛伊德在構建心理玄學理論的過程中,對於其理論的作用有片面誇大之嫌。如他片面誇大了性本能和潛意識的作用,陷入了生物決定論和精神決定論的唯心主義境地。

不可否認,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觀在精神分析史上曾起到理論統帥的作用,其中的某些理論觀點在今天仍不乏科學價值。如他的潛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心理動力學的研究方法等,對醫學、心理學、教育、哲學、文學、藝術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此外,他構建心理玄學的努力盡管沒有成功,但其主旨是指向理論整合這一艱巨的任務,其精神是可貴的。

註釋:

[1]〔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2]〔美〕魯本?弗恩著、傅鏗編譯:《精神分析學的過去和現在》,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頁。

[3]張霽明、卓如飛譯:《弗洛伊德自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頁。

[4]〔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5]〔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6]〔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7]〔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8]張霽明、卓如飛譯:《弗洛伊德自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頁。

[9]〔美〕M.傑哈戴著:《弗洛伊德與心理學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頁。

标签: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