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文化的源頭是《易經》,那“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出自何處?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的《易經》一般即《周易》。《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所謂《三墳》指的就是是古《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蔔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蔔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而之所以河圖洛書會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因為《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
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
這種說法裏,河圖洛書似乎就成為了《易經》的源頭了,你看連八卦都是根據“河圖洛書”創的,而《易經》也就是講八卦疊合成的六十四卦而已。
“河圖”、“洛書”最初的形狀是什麼樣子?隨著世紀的流轉,今天人們已經難以尋覓其真相了,但從一些史籍殘留記載看,它的慧根是很古遠的。在人類初始時期,聖人依據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征,模仿刻在龜背和獸骨上,以作為經驗對人們的生存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因為它是經驗所積聚,所以往往比較靈驗,一定程度上能使人們逢兇化吉,後來逐漸被人們視為神靈祥瑞之物。我們從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龜背和獸骨之上,內容又多為占蔔之辭可以得到印證。
中國遠祖先民對龜和龍都很崇拜,在流傳下來的遠古神話和先秦典籍中,多見記載。如《莊子·逍遙遊》就寫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這裏的“冥靈”多數學者都認為是指神龜。在《莊子》一書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龜,而且也多和長壽、吉祥有關。神龜和龍馬以及蛇、鹿、熊、羆、貔、貅、貙、虎,還有一些飛鳥,如燕子等,可能都是早期不同部落先民的圖騰崇拜,是不同部落民族的徽標。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最初的形狀是什麼樣子,是沒有人知道的,一開始並沒有“具體”的河圖洛書,“具體”的河圖洛書是到宋代才出現的,河圖洛書”圖式不過是反映出人對數字的崇拜和時空觀念而已。
一,在洛書中,數字的排列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在東南西北,正四方中,都是排列的陽數,正北為一,正東為三,正南為九,正西為七。對應的,陰數都排列在四維方,即西南為二,東南為四,西北為六,東北為八,五與河圖一樣,位居正中央。
二,洛書還表現出第二個奇特的數學特性。如果將洛書簡化為九宮圖,這樣,無論是縱向的三位數相加,還是橫向的三位數相加,或者是對角線的三位數相加,結果都是十五。
三,洛書和後天八卦完全吻合。洛書中央的五代表著北辰,古稱太乙星,就是今天的北極星。四周為八卦之宮,一為坎卦,二為坤卦,三為震卦,四為巽卦,六為乾卦,七為兌卦,八為艮卦。
洛書與河圖相比較,洛書標準著中國的遠古文化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