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嗎
《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周易》即《易經》。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
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擴展資料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蔔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學者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
20世紀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註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
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並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