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經究竟是為了做什麼?
《論語·子路篇》記載了孔子的一個觀點:“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意思是說南方有人是這麽說的,人如果沒有恒心的話,是不可以做巫醫(巫和醫在古代是相連的,還有種說法是醫源於巫)的,必須要有恒心,才能當好醫生。孔子很贊成這句話,就引用了這裏“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如果不能永恒地堅持德性,有時會遭到羞辱。在這句話之後,孔子接著說“不占而已矣”:不要去占蔔。這是指人要有恒心,懂得守恒之道,就不必去求神問蔔了。
學《易經》不是為了占蔔,好多人聽了課程後,總問我一些關於如何占蔔、解卦、起卦的問題。其實《易經》每個卦都在講一個主題,只要把它六十四卦的含義理解了,遇到事情時直接與相對應的卦聯系起來,而非去拋銅錢、數蓍草,然後看該卦怎麽說,六根爻的變化過程,不要去看結果。九三爻是“貞吝”:有遺憾。比方說我算出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就有遺憾、不能成功呢?那就錯了。九三爻說如果我們的恒心不夠,不能去堅持德行,那肯定是有遺憾的。所以孔子說“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說過:“善為易者,不占”:真正精通易經的人是不去占算的。
馬王堆帛書有一篇叫做《藥》裏面說到:孔子說:“我學《易經》是‘觀其德易而也’。”我只去觀他的“德”和“易”,“德”是道德,“易”是易禮。
康熙皇帝勤奮學習,他曾談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八歲‘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他八歲的時候學《大學》《中庸》《訓詁》,這些他都是“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有什麽問題他都要去咨詢其他人,包括他的老師,一定要把問題了解清楚,求得大意而愉快。他讀《四書》《五經》《尚書》,這個《尚書》是非常難的,他都要把他搞清楚。接著他說,“讀大易,觀象玩占,實覺義理悅心”:學《易經》,他是觀卦象而把玩這個占,最後他覺得易禮(就是孔子講的德易)是最使自己心中愉悅的,所以我們要把玩易經當中的“德”和“易”,“德”首先要持之以恒,這樣才不會有羞辱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