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與農歷哪個更準確?過生日應該選擇哪一個?其實都是一樣的
談到歷法,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國目前使用的兩種歷法,一種是農歷(陰歷),一種是公歷(陽歷)。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有意無意的將兩種歷法進行對比,然後試圖選出一個更加準確的歷法,特別是過生日過哪一個更加準確。
歷法與二十四節氣
一直以來,受到傳統節日和文化的影響,多數國人潛意識中都覺得農歷更加準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大量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生根與發芽,以及星座等文化的傳播,過公歷生日的人群也在不斷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國人在兩種歷法上愈發糊塗,甚至出現了很多國人用農歷來推算西方星座的烏龍。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歷法的故事。
十二星座(西方)
農歷與公歷,說到底只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只不過兩種歷法的編纂是依據不同的周期,得出的結果自然也就差異很大。世界歷史上,各國人民根據不同的周期編纂出了很多種不同的歷法,但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三大類,陰歷、陽歷以及陰陽歷。
晝夜交替
四季更替
歷法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計量時間,晝夜交替與四季交替是自然界最常見的兩種周期。一個晝夜交替是一天,它是世界萬物作息的最小周期,而四季更替一次則是一年,它關系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特別是古代社會最為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
恒星日與太陽日
晝夜更替立足於地球的自轉,但這個周期並非是簡單的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而是一個太陽日(24小時),四季更替則立足於地球的公轉,一個周期是一個回歸年(365.25日),這兩者的時間都和太陽有著緊密的關系。但是一個月多長時間,這個就看情況了,實際上從“月”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它是以月相的變化來設置的,即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周期來計算的。
月相變化
首先,來說說陰歷。
陰歷,是立足於月相的變化規律而形成。在人類歷史上,對太陽回歸周期的測算要遠遠遲於月相變化的周期,因此陰歷是很多國家和地區最先產生的歷法。月球圍繞地球旋轉一個周期即一個朔望月,約為29.53日,因而在陰歷的一個月中,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由於陰歷12個月的時間最接近一個四季更替,所以陰歷12個月為一年。
滿月
陰歷的優點在於每一個陰歷月就是一個月相變化的周期,所以每一個日子都有特定的月相,例如每個月的初一都是新月(理論上看不到月亮),每個月的十五都是滿月,而每個月的月初和月底看到的則是弦月。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每個農歷月都是如此,非常方便人們記憶時間周期。
弦月
但是陰歷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因為陰歷是依照月相變化計算的,陰歷的12個月總共為354日,比四季更替的周期(回歸年)短了接近11天。如果一個地區的人們持續采用陰歷來計算時間的話,那麼今年在大雪紛飛中迎來新年,17年後就要在盛夏季節過新年了。因此,陰歷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是十分混亂的。顯然,陰歷作為一種推算簡單的歷法,必須加以調整,才能適應生產生活。
其次,再來談一下陰陽歷。
陰陽歷,是一種調整之後的陰歷,也是陰歷向陽歷發展的過渡性歷法。與簡單的陰歷相比,陰陽歷充分的考慮到了陰歷的一年和陽歷的一年(四季更替)的客觀差距。因此在12個陰歷月的基礎上,每隔幾年就添加一個陰歷月,即閏月。閏月每隔幾年就有一個,每一次閏的月可能不同,這次閏五月,也許下次就是閏六月,但是總結起來,19年(陰歷年)中安插7個閏月,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配合天幹地支的紀年方式,陰陽歷成為了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直通用的歷法,一直沿用至今。
天幹地支紀年
閏月
一直以來,由於習慣,我們都喜歡把中國的舊歷稱之為農歷,或者稱為陰歷,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中國古代沿用至今的歷法其實並非是單純的陰歷,而是改進後的陰陽歷。
最後,來說說當代通用的陽歷。
陽歷,又稱公歷(西歷),是依據地球公轉周期測算出來的歷法。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一次周期移動是一個回歸年,平均為365.25日,所以陽歷的一年為365日,7個大月(每月31天),5個小月(每月30天),二月則是小月中的例外,只有28天。每隔四年增加一天,即2月的第29日。
地球公轉
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也是源於古代羅馬時期的一段小插曲。據說陽歷最早是6個大月,6個小月,一、三、五、七、九、十一為大月(31天),二、四、八、十、十二為小月(30天),這樣一年就是366天。古代羅馬的二月是歲末,也是死刑犯行刑的時間,所以二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減掉一天,所以只有29天。
奧古斯都·屋大維
後來奧古斯都·屋大維稱帝之後,他仿效前人,將自己生日所在的月份(一說是登基稱帝的月份)改名為奧古斯都(August),並且將該月設為大月。這樣一年當中不但多了一個大月,而且下半年的大、小月順序也發生了改變,九月和十一月變成了小月,十二月變成了大月,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了一天,變成了366天,於是本來就少了一天的二月又被扣掉了一天,只剩下28天,現代陽歷(公歷)的雛形基本形成。
公元紀年
在很多人看來,公元紀年是從西方引進的,在我國真正推行也是新中國之後,所以喜歡把陽歷(公歷)稱之為西歷,甚至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覺得公歷是西洋人的玩意,自稱中國人就應該用陰歷,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
授時歷
中國古代並非沒有陽歷,元代的許衡、郭守敬等人編纂的授時歷就是一種陽歷,準確度與現代陽歷只相差25秒鐘,可以說已經是非常精確了,這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所以說到底,陽歷也好,陰歷也罷,或者是陰陽歷,本質上都是計算時間的工具而已,本身並沒有什麼誰準確,誰不準確的說法。如果僅僅是從計算時間的角度出發,每一種歷法都是準確的,但是如果從四季更替的角度出發,陽歷對於農業的指導意義肯定是要高於單純的陰歷。不過如果拉長時間周期的話,十九年七閏的農歷與公歷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生活中實際上過生日選擇農歷還是陽歷,其實都是根據個人的愛好,喜歡哪一個就去過哪一個,有錢的話兩個都可以過,毫無意義的爭論哪一個歷法準確顯然都是錯誤的。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絡,徽南城意,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