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馮的名人(姓封的名人)
如果說正史是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帝王的家譜”,那麼民間的宗譜就是“山寨版”的正史。一個家族的宗譜能夠展示出這個家族的流變,作為歷史的生動折射,宗譜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馮氏作為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代《百家姓》中排行第九位,今天我們可以翻開馮氏宗譜,了解馮氏的歷史來源。
馮氏源流
源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被封封在馮城,屬於以邑名為氏,始祖是馮文孫。翻閱《元和姓纂》和《後漢書》我們可以了解到,畢萬在西周時期是晉國的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滅了很多小國並把這些地方分封給功臣,其中就包括了畢萬,他的後世子孫以邑為姓氏成為馮氏,流傳至今歷史悠久。
源自歸姓。春秋時期除了畢公高這一支馮氏族人外,還要鄭國大夫馮簡子,他的封邑在馮地,所以他的子孫也一馮為姓氏。鄭國大夫簡子以善斷而聞名與諸侯,他在任期間幫助鄭國國君解決了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攻占聯盟等大事。簡子深受鄭君的賞識跟他廣納賢士、集思廣益、決策得當有著重要的關系,為了褒獎簡子,鄭國國君將他封在了馮邑,也就是後來並入魏國的馮城。
司馬遷之後。司馬遷遭受迫害為了逃避追殺,他的兒子都改姓避禍,其中司馬遷的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一筆改為同姓,而次子司馬觀則將馬字加兩點水改為馮,現在陜西韓城芝川鎮徐村有司馬遷之墓和司馬祠,徐村裏用馮同兩姓,且兩姓不通婚。
源自馮異。出自潁川的馮氏族人是東漢時期著名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軍功彪炳的大將軍為光武帝平赤眉、擊匈奴,最終被封為陽夏侯。
源自馮奉世。出自上黨的馮氏族人祖師另一位威震四方的大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在漢宣帝時期,馮奉世曾出使西域各國立下赫赫戰果,最終被封為關內侯。
馮氏遷徙
馮氏最早是在河南滎陽的,在早期馮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山西、河北等輩分地區,在先秦時期馮氏族人開始慢慢遷徙,最終形成了遍布全國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韓國上黨守馮亭入趙拒秦而戰死,他的後人分布在山西和河北地區,馮氏子孫多能人,成為了各國的將相。楚懷王時期楚國重臣馮郝,向南進入楚地,也就是現在湖南湖北地區。在宋國內亂時其相惠施投奔楚王尋求庇護,馮郝堅決反對,楚王一方面表示同意馮郝的意見另一方面又偷偷給惠施封地,馮郝知道後憤而離去。神話傳說中居於驪山山觀天象的馮長向西,進入了陜西關中地區。戰國中後期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向北進入了山西,他的後裔分別遷往秦魏兩地。另一支馮氏族人向東進入了齊魯地區,“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於這裏的。
秦漢時期。秦始皇的丞相馮去疾。在“沙丘之變”中馮去疾知道了趙高李斯篡改始皇傳位詔書改立胡亥為新帝,冒死向秦二世上書卻被迫入獄,最終為證清白在獄中自殺,他的族人們為避禍事隱姓埋名潛逃他鄉。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為安陵(今陜西省鹹陽東北)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
三國南北朝時期。馮氏族人經過了遷徙發展廣泛分布於陜西、山東、陜西、四川、湖北等地。在永嘉之亂後,馮氏族人也隨氏族南遷,進入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地。
隋唐宋時期。到了隋唐時期,馮氏族人已經進入到福建省,唐末黃巢起義的時候,中原馮氏為避難遷到福建寧化石壁。
元明清時期,馮氏族人開始進入到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區,甚至遠遷海外。到如今,馮氏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我國大江南北,主要分布在廣東、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