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五黃:“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五黃。
端午節的名稱端午五黃,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叫法是最多的。比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五月節、夏節、菖節、蒲節、龍舟節……
端午節的“端”字是什麼意思呢端午五黃?
從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來說,“端”字有多種解釋,其中之一是作“開頭”來定義的端午五黃。通常來講,“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是說,稱端五和稱“初五”是一樣的。而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為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午”。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叫“重午”。
端午節的來源有五六種說法。但主要的是起於五代的夏至說端午五黃,惡月惡日驅邪說,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紀念屈原說。而紀念屈原的說法更為普遍,且能在《現代漢語》中找到依據。
夏至說可以在劉德謙的《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找到答案。其理由有三個:一是在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並沒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風俗,而是把吃粽子寫在了“夏至”節。二是端午節“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風俗習慣與屈原無關。三是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中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中夏即是端午,故端午節又稱“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應是夏至。
盡管現在的考古已經證明,早在屈原去世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已經流行了,但人們更願意把端午節看成是紀念屈原的節日。這是因為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受到國人廣泛的敬仰。
端午節我們紀念屈原,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以“龍舟競渡”的團結一致的精神狀態,去續寫愛國情操的新篇章!
在有些農村,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什麼?
我是農夫,我來回答距離五月初五端午節沒有幾天了,這可是中國四大傳統的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現在已經成為了法定節假日。而說到端午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畢竟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另外不少地區還會在端午節當天舉行劃龍舟比賽和家門口懸掛艾草。那你可知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習俗,端午節吃的“五黃”是什麼?
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鹹鴨蛋、喝雄黃酒,這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實這些都是屬於“五黃”之一的。在端午節當天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主要是流行於江南等地。所謂“五黃”指的是五種名字帶有“黃”音的食物,它們分別是指鹹蛋黃、雄黃酒、黃瓜、黃鱔和黃魚。在以前民間到了端午節當天,就會吃五黃餐,也就是把這五種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原因是中醫理論上認為,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在中午的時候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吃五黃餐,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還能抑制黴運。
在端午節期間,黃瓜大量上市了,並且這個期間的氣溫也開始升溫了,因此吃涼拌黃瓜是生津又解渴,並且還有消暑開胃的效果。同時在端午節期間,黃魚的汛期也到了,這個時候的黃魚非常的鮮美,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而端午節吃鹹蛋黃,則是因為在民間其寓意著健康平安。喝雄黃酒,這個習俗早就有了,民間認為在端午節喝雄黃酒有驅邪解毒,利於身體健康的作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黃酒才現出蛇身的原形。但是需要註意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它在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極強的砒霜,因此雄黃酒是切不可內服的,而且外用也需要控制量。那為什麼在端午節期間還要吃黃鱔呢?
在端午節期間吃黃鱔,一方面是因為其名字帶有一個黃字,另外一方面是這個期間的黃鱔是最肥美的。在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其經過了一個冬天的蓄養和一個春天的復蘇,再加上天氣轉暖了,它們的食物也很豐富,所以這個期間的黃鱔體壯肥美,是最有營養的時候,因此在端午節前後是吃黃鱔的最佳時節。
其實在民間端午節除了吃五黃的習俗以外,有些地方還有吃“五紅”的習俗,它們分別是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雄黃酒,原因也和吃五黃差不多,民間認為在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或“五黃”,那麼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你家鄉還有哪些端午節習俗呢?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