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國學班”學《易經》到底好不好?
孩子和家長聚在一起讀經
10月21日上午,南京閱城國際花園的小區內正在舉行一場讀經會,內容為《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經典國學。“小書院”以四五歲的孩子為主,當天最小的才2歲半。讀經會的組織者吳小蘭告訴記者,他們有一個讀經清單,共約有50本,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帶領孩子們讀完3輪。
不過,一個3歲的孩子如何讀懂《黃帝內經》?反對的家長表示,孩子不理解就是“小和尚念經”,毫無意義。在各種兒童讀本豐富的今天,他們為何要選擇佶屈聱牙的經書讓孩子們學習呢?記者采訪了中國兒童文學教育研究中心秘書長。
周末讀經會
小朋友領讀《道德經》,不作講解有孩子不耐煩室內“遛彎”。
一周前,記者在南京“華僑路茶坊”看到,網友“南京安媽”發帖稱“迎來小書院的第十期讀經活動。”在其上傳的18張照片和圖片說明中,記者發現這個小書院主要教小孩讀古代《蒙學》、《易經》、《道德經》等經書。此外,孩子們還用黑白子擺出河圖、洛書等陌生的八卦圖形。
記者與發帖人“南京安媽”取得聯系,她叫吳小蘭,從事生物藥品方面的工作,但每到周末就成了小區讀經會的組織者。上周日上午,記者來到吳女士所在的小區,社區圖書館正在進行這個周末的讀經活動。簽到記錄上顯示第一期只有5個家庭,之後徘徊在6個或7個家庭,而這一期是最多的,達11個。記者推門進去的時候,5歲的小姑娘清清正在領讀《道德經》。
當天的學習流程是,先有一個小朋友領讀《易經》,其次清清領讀《道德經》,然後所有的人一起朗誦《弟子規》,從早上9點半開始到11點結束。每種經書誦讀20分鐘左右,每個環節沒有任何形式的講解,也沒有強制背誦。現場,無論大小的孩子都使用統一拼音標註的兒童讀經教材。
讀經會中,不乏有孩子失去耐心在室內隨意走動,家長並不加約束,自己仍然會專註於誦讀。當天讀經活動中最小的孩子是2歲半的皮皮,他的爸媽花很多時間在給他餵水、安撫情緒上了。吳女士覺得,孩子最初有枯燥感是正常的,走動的時候,耳朵也在接收信息,而且家長與孩子同時學習就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榜樣。
提問讀經家長
1. 為何選擇古代經書?
國學的內涵和精髓更豐富。
現場有一對龍鳳胎冬冬和雪兒,他們今年還不到5歲,他們從3歲半至今已經堅持讀經1年了。雙胞胎的媽媽王女士說,與現代兒歌、故事相比,國學的內涵和精髓更豐富。“小朋友的記憶力非常強,給他什麼就接收什麼,為什麼不給他更優秀的東西呢?”
2. 如何教孩子學經書?
不要求背誦,生活中引導。
最初孩子們跟著電腦裏的音頻教材讀,不過並不順利,他們拒絕跟讀,或者消極怠工,王女士說這時候需要“威逼利誘”。比如設小紅花,集滿5個便滿足孩子一個願望。從每天讀3分鐘到10分鐘,現在是每天20分鐘。在此過程中,王女士都和孩子一起認真讀書,幫他們指讀,糾正發音。不過並不要求背誦,“不刻意、順其自然”。王女士說家長要做的就是用一些方法讓孩子愛上經典,然後在生活中適時地引導。比如吃飯時說,“父母呼,應勿緩”,小便後提醒“便溺回,則凈手”。這樣加強孩子的記憶,也讓孩子感受古老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
3. 不作解釋能理解嗎?
堅持素讀,日後自會“發酵”。
即便能讀順溜,孩子如何理解得了呢?王女士說在讀經的過程中不給任何解釋。“從古時候到現在關於經典的註釋也太多了,誰能說得清對錯好壞呢?不如不解釋,”王女士稱之為“素讀”。孩子小,不理解是正常的,王女士也不急於讓他們理解,“讓他們從小喜歡上經典,以後隨著他們自己知識和生活閱歷的增長,會形成自己的理解”。
專家說法
讀經可取,但非唯一6歲前宜遊戲中學習。
但走出“小書院”,記者也聽到很多不理解或反對的聲音。薛女士的孩子今年6歲了。“(經書)也太高深了,聽說幼兒期理解力很弱的,孩子一直讀,不是機械重復嗎?與小和尚念經有什麼區別呢?”
就不同的看法,記者致電文化部下設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秘書長王蕾博士。首先她肯定了家長帶領幼兒學國學的做法,“他們不是功利地希望孩子進入好小學之類的目的”。她說經典一般都有很強的韻律,孩子朗讀對於增強語感或者漢語領悟能力都是有好處的。另外從增加人生智慧方面說,也是有幫助的,“童年的記憶往往對後來有重要的影響,往往長大以後突然被喚醒,而經典往往又沈澱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但同時她也提醒經典不是唯一,不能只讀經典,同時要註意因材施教。“它也只是某一種營養,很多外國的、當代的優秀兒童文學也需要攝入,要不孩子得到的就是單一的”。
關於應不應該堅持“素讀”,王蕾覺得不一定都要解釋,但當孩子感興趣想知道更多,家長就應該給出解釋。王蕾介紹,無論選擇什麼讀本,都不應該脫離親子和遊戲的模式,並不建議專業老師指導,“那屬於學校教育,是另一條線了,而6歲以前的小孩都應該在遊戲中學習”。
相關鏈接:讓孩子學習國學有什麼好處?
“國學熱”盛行,私塾式幼兒園引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