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八字命理相合預測命運,五行制化命理
五行與八字命理相合預測命運,五行制化命理
八字與五行的結合,八字和五行的關系衍生天道人道
八字五行通過結合陰陽五行實現了天道與人道的結合,八字與五行對宋代理學的影響,是通過其陰陽五行思想來實現的。陰陽五行觀,是中國人的本體論
眾所周知,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道與人道本質上是同一的。要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首先的一條就是要對天道有較為充分的了解。但中國傳統哲學又較為缺乏純形而上學的思辨,而註重人的實際生活。馮友蘭先生曾說,中國人認為哲學的實際功能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人生的境界。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乃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為歸宿。中國之所謂學,本不專指知識的研究,而實亦兼指身心的修養。所以,雖然中國傳統哲學很早就有了關於宇宙本原的思想,即《易經》中關於陰陽的思想和《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並且在周朝提出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宇宙發生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辯證發展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關於天、道的研究並無什麼進展,反倒是認為天、道不可言說、不必言說的觀點逐漸占了上風。
孔子不願言說天: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都不說,我說什麼?孟子認為不必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只需了解自己的心就能知天了。老子認為天是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通行本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之曰大。(第二十五章)連名尚不能知,如何能說呢?荀子對天的態度是不肩於說,明於天人之分。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天論》)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註意力都集中在建立各自自認為最好的社會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觀念上。至於對這種禮法制度和倫理所賴以成立的根據,即道德底形而上學(馮友蘭語),卻沒有給予足夠的註意,也還沒有來得及去想。未知生,焉知死,大概也是由於救亡壓倒啟蒙的原因吧。除了老子以外,先秦諸子百家都回避了自己所建立的價值觀念的形而上學基礎,像儒家的仁者愛人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己度人的經驗的基礎上的。結果是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成了建築在沙灘上的大廈,到後來實際上是靠法家的嚴刑竣法來維持的。
法家的一個基本觀點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貪生怕死的,所以治國只要一方面獎勵耕戰,另一方面嚴刑竣法就行了。
秦末農民大起義給了統治階級一個深刻的教訓。光有嚴刑峻法不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光講倫理道德,只把個人體驗作為倫理道德的基礎也不行。如果說,一句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就能使人們將所有的倫理道德拋諸腦後,幾句裝神弄鬼的大楚興,陳勝王就能使人們相信而跟著跑,那麼封建社會的禮法制度的可靠性、穩固性也實在太可懷疑了。必須從源頭上,從天人關系上確立人間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的不容置疑性。帝王將相並不是沒有種的,不是誰想當就可以當的。
西漢董仲舒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他利用了相學天人相副,天人相類的方法,建立了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
具體說來,首先,他認為,人是天的副本: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髙物之甚而類於天也。(人副天數)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誌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為人者天)其次,認為社會也是副天的,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為君而復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主)之,陰為婦面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基義)他進一步提出受命說,認為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順命)
如人們違反這種天受之命,就會遭到天的譴告: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漢書董仲舒傳》)因此,反天之道,無成者(天道無二)這是用來警吿那些敢於揭竿而起的老百姓。董仲舒可以看作歷史上第一個試圖為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與禮法制度提供自然本體論基礎的哲學家。
八字與五行的結合,但正因為是第一次做這個工作,所以在各方面都顯得很不成熟。例如對陰陽如何產生天地萬物、五方四季的過程沒有作充分的論證(這點後來由《白虎通義》、《易緯》作了一定程度的彌補)。不過最大的缺點有兩個:
第一個是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天人類比的思維方法有問題從其主觀意圖來講,他是想要證.明人生於天而取化於天(王道通三),天亦人之曾祖父,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副天數),但由於他只是簡單地采用天人類比,凡人有的,天也有,人沒有的,天也沒有,客觀上造成的結果卻不妨看作是天在這裏成了人的副本,自然界成了人隨心所欲地解釋的對象。其結果,正如後來王充所指出的那樣,人有喜怒,故謂天有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乎人。如人不怒,則亦無緣謂天怒也。(論衡雷需)
儒家說夫婦之道取法於天地,知夫婦法天地,不知推夫婦之道以論天地之性,可謂惑矣。(論衡.自然)
五行之間的制化主要起到什麼作用?
五行制化出自《素問六微旨大論》,制化,即是制則生化之意。五行制化的規律為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可見,五行中的五種元素之間扣生和相克的關系是不可分開的,沒有生,則沒有事物的發生與成長;沒有克,就沒有在協調穩定下的變化與發展。張介賓的《類經圖翼運氣上》中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它們只有互相結合,使得五種元素之間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約,以保證五行體系的和辟和穩定。如果沒有五行的相生和相養,那麼事物便不會發生和發展,如果沒有相勝和相克,那麼便沒有五行系統的協調和穩定。只有保持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之間相反相成,相互間平衡和諧,才會使得世間的事物生化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