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
今古齊觀
田東江
從大年初一開始,農歷戊戌年也就是生肖狗年便正式來到了。
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由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構成的紀年方式,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天幹與地支循環組合,總共可以生成六十幹支。就是說,每個幹支年都是60年一個輪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顯示,至遲從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後期開始,幹支就已經普遍用於紀日,有一塊牛胛骨上完整地記錄了六十幹支。由於這種紀年、紀日方式三千多年從未中斷,從前的幹支年、幹支日期具體為現行公歷的哪一年、哪一天,都可以一一對應。
我國的歷史悠久,每個年份都不免為後世留下深刻印痕,戊戌年自然並不例外。盤點一下“歷史上的戊戌年”不失為一件有趣之事,我們熟悉的不少事情可以借此“串聯”起來。不妨由遠及近,按照主要年代來看一看。
公元前203年是戊戌年,那一年,楚漢尚在相爭。倘說韓信襲齊、陷臨淄,齊王田廣烹酈食其而東走之類,大家還相對陌生,而項羽和劉邦“約,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就是眾所周知的了。中國象棋棋盤的中間,如今也清楚地標明“楚河、漢界”;鴻溝,更是後世“界限分明”的代名詞。
398年是戊戌年,那一年,鮮卑族代王拓跋珪詔有司議定國號為魏,旋即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進而稱帝,是為北魏道武帝。之後,他滅掉大夏、北燕和北涼,意味著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基本形成。拓跋珪把都城從盛樂遷到平城,與494年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再遷到洛陽,都是北魏歷史上的大事。按照李憑先生《北魏平城時代》的見解,拓跋珪的新政權仿效中原傳統制度,初步建立起國家機器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特別是以皇權和初創的官僚系統取代了部落聯盟首領的推舉制,對鮮卑社會的發展意義非凡。
638年戊戌年是唐朝,那一年,高士廉等撰《氏族誌》,但太宗很不滿意以崔氏為第一,詔更訂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氏為第三。《氏族誌》“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其編纂不是簡單的姓氏排序問題,而是打破了以郡姓作為門第等差的傳統,為徹底否定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奠定了基礎。那一年還有虞世南去世,其以書法名世,功績則遠不止於此,因而太宗聞訊後在別第舉哀,手詔曰:“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
758年那個戊戌年,正值令唐朝由盛及衰的“安史之亂”期間。那一年,史思明殺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自稱皇帝,國號燕,改範陽為燕京。
1178年那個戊戌年,按翦伯贊先生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宋定會子,以一千萬緡為一界。”《宋史·食貨誌》則雲:乾道“四年(1168),以取到舊會毀抹付會子局重造,三年立為一界,界以一千萬貫為額,隨界造新換舊”。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彭信威先生指出:“南宋的紙幣,流通範圍比較廣,種類也多。最初行的是關子,曾一度改為交子,但最通行的是會子。”
1358年那個戊戌年,元朝大畫家黃公望去世,其晚年巨制《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作品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分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幾年,溫家寶總理借畫作合璧展出而賦予了兩岸統一的美好期冀。
1598年那個戊戌年是明朝,萬歷皇帝“命太監采珠於廣東”。自漢迄明,作為皇家貢品而到廣東采取天然珍珠,不絕於史籍誌書,明朝則有登峰造極之勢。正統四年(1439),在廉州、雷州兩府海域珠池遣宦官巡察,又在兩府各置珠池太監,淩駕於地方官之上。從1598年開始,7年6采,勞民傷財,且竭澤而漁。
1838年那個戊戌年是清朝道光十八年,那一年,朝廷以黃爵滋奏請嚴禁鴉片,命各省督撫、將軍妥議。八月,湖廣總督林則徐等奏湖南、湖北查禁鴉片,收繳煙土、煙槍情形。九月,太常寺少卿許乃濟以曾請弛禁鴉片,降官休致。琦善則在大沽一帶查獲廣東鄧然等私運“煙土八十二口袋,計重十三萬一千五百余兩,並取獲煙具軍械”。因為鄧然“供稱買自夷船,由香山縣人李四經手”,朝廷命廣東巡撫嚴挈勾結洋船偷運之人,尤其要“將省城外水西街萬益號內香山縣人李四立即拏獲到案,嚴行追究夥黨及代人買運次數,逐一窮詰”。十一月,命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禁煙,節制全省水師。
1898年那個戊戌年,是列強瓜分中國最起勁的年份。那一年,德國強租膠州灣,俄國強租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強租廣州灣並迫總理衙門宣布雲南及兩廣等省不割讓與他國,日本迫總理衙門宣布福建不割讓與他國,英國強租九龍半島及威海衛。當然了,這一年最著名的事件,是康有為主持的“戊戌變法”。雖然僅僅是“百日維新”,但戊戌變法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嘗試。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包括戊戌年在內的任何年份都只是尋常的、稍縱即逝的一滴,如莊子所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回首望去,不獨人之本身,任何生命、任何事物都概莫能外。
作者系南方日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