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學習—鹹卦(三十一)
鹹卦是《序卦傳》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也是下篇的第一卦。《序卦傳》上篇以乾坤兩卦開始,主要講解的是陰陽交合生萬物的天地之道;而下篇則以鹹恒兩卦開始,主要講解的是男女夫妻的人道。
鹹卦的卦象是上卦為兌卦,為澤為少女,下卦為艮卦,為山為少男,少男和少女在一起,便有了互相感應,故鹹即為感,為感應之意。春秋之前“感”字就是用“鹹”。而另外一種說法也是,少男少女則為本能的相互感應,更多的是荷爾蒙的衝動,更有現代西方科學的證明,愛情之初,就是互相之間氣味的吸引,激情過後便是清淡,需要用心去經營。於是鹹卦後面,有了長男長女的恒卦,恒的豎心旁,就是用心持續經營。
當然,鹹卦也同樣可以以天地人的關系去理解鹹卦。山上有澤,必然是山能虛懷如谷,水能感應便成了鹹這一卦象。所以君子應當敞開胸懷去感召眾人,方能行動,創無悔事業。人與天地的感應先是從腳開始的,小孩子精氣神足,所以一直跑也不累,也是這個道理。感召也應該從腳,再到小腿,大腿,直到背部,條件充分才可行無悔之事。
接下來讓我們詳細學習一下鹹卦。
艮下兌上
《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依據《序卦傳》的看法,上經三十卦至離卦結束,從鹹卦開始共三十四卦為下經。下經第一卦鹹卦不是接著離卦而來的,它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樣一來,《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似乎有兩個開始,第一個開始是乾坤二卦;乾坤二卦被看作《易》之缊、《易》之門。全部六十四卦都是由乾坤二卦產生的。鹹、恒二卦是又一個開始,這個開始比起第一個開始來,是低層次的,它應該包括在由第一個開始展開的全部過程之中。《序卦傳》用“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比喻第一個開始。天地比喻乾坤,萬物比喻六十四卦。用“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然後禮義有所錯”比喻第二個開始。用男女、夫婦比喻鹹卦與恒卦,用男女、夫婦之後產生的父子、君臣、上下、禮義等比喻鹹、恒之後諸卦。孔子這樣比喻的本始目的無疑是要說明乾坤居全《易》之首,鹹恒居下經之首,是有根據的,天經地義的。但是他卻無意中明確地表述了他的樸素而實質上正確的宇宙觀和社會歷史觀。
鹹音義同感。古代的感當寫作鹹,心字是後世加上去的。鹹卦的感字取交相感應的意義。交相感應的問題,最直觀、最常見、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現是男女、夫婦之間的關系,而且夫婦關系是人倫之始,是文明社會一切現象之所以產生的最初契機,所以把鹹卦鹹字的感應意義用夫婦關系加以說明是再合適不過了。
從卦體看,鹹卦兌上艮下。兌為少女,艮為少男。男女相感深,少男少女相感尤深。從卦德看,艮是止,艮篤實,止誠愨;兌是說。男子以誠實的態度與女子交往,女子說而應之,男女交親,於是結成夫婦。
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乾坤象天地,乾象天,坤象地,天地被看作二物。下經以鹹恒為首,鹹恒象夫婦。但是,鹹象一夫婦,恒也象一夫婦,夫婦被看作一事,不是鹹象夫,恒象婦。鹹恒在這一點上與乾坤情況不同。
鹹,亨利貞,取女吉。
鹹是感,不只是男女相感,世間萬物,社會人群,都有相感與不相感的問題。例如君臣相感,上下相感,父子相感,親友相感,等等,只要是相感了,那麼,相感雙方的關系必然和順而亨通,什麼問題都好解決。然而相感有個條件,必須“利貞”,即利在於正。相感而不以正,便不能亨了。“取女吉”,是說取女如是方能得吉。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感也”。這句話解說的十分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說,鹹就是感。在《周易》成書的時代只有鹹字尚無感字,至孔子時則已從鹹字中分化出了感字。
“柔上而剛下”。“柔上”指上六,柔爻在上體。“剛下”指九三,剛爻在下體。柔上剛下有陰陽交感的意義。鹹卦之所以名鹹,就是因為它有“柔上而剛下”的特點。鹹卦上體是兌,兩剛爻一柔爻,為什麼不顧兩個剛爻而單說一個柔爻?下體是艮,兩柔爻一剛爻,為什麼不顧兩個柔爻而單說一個剛爻?依據清初胡煦《周易函書》關於體卦主爻的理論,上體兌本來是乾,由於外來一個柔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個剛爻,於是而成兌。下體艮本來是坤,由於外來一個剛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個柔爻,於是而成艮。就是說,此卦之所以為澤山鹹,關鍵在於上體那個柔爻和下體的那個剛爻。上下體都由一個陰卦和一個陽卦組成。
“二氣感應以相與”,鹹卦艮下兌上,艮為山,兌為澤,山澤通氣。又鹹卦內外六爻無不相應。二氣山澤也,山澤通氣,內外相應總起來說叫做二氣感應。唯其感而應,故能“相與”。謂山澤通氣也。
“止而說,男下女”。止是艮止,說是兌說。“止而說”是指鹹的上下二體有篤誠相感之義,其情專也。“男下女”,指艮少男在下,兌少女在上,其禮恭也。故得亨而利而貞,而取女吉也。總之是從上下二體的角度進一步講二氣相感應的問題。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彖傳》的這一段話和坎卦的情況一樣,是孔子在解釋卦辭之後附帶談了自己的體會。孔子把感的意義推廣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上來講,而著眼點,則是在人類社會。《周易》是政治性很強的書,它講天之道,講民之故,最後總是落到民之故上。天地以交感而化生,則天地之情可見。聖人以感人心而致和平,則天下之情可見。天下者,聖人之萬物也。天在地中,陽在陰中,乃感人心之象也。坎言心,此亦言心,大象坎也。這裏講的聖人顯然不是一般的人,是指統治階級的王侯而言。因為聖人感天下人之心,所以天下人之心才和平安寧,老老實實接受統治。這是孔子當時的政治觀點,這個觀點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古代統治階級能否感被統治階級的心,這個問題要分析地看。至少孔子認為統治階級應該如此,能夠如此。天地萬物之情是什麼本來是不知道,孔子認為通過觀其所感,就知道了。
復卦《彖傳》講“天地之心”,此卦以及恒卦、萃卦《彖傳》講“天地萬物之情”。心唯言天地,而情則言天地萬物。心只見於復一卦,情則所見之卦多。看來,所謂“天地之心”,講的是陰陽消長,生生不已的自然規律。所謂“天地萬物之情”,講的是陰陽消長這個自然規律的幾種外部表現。
《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兌為澤,兌是陰卦。澤在山上,艮為山,艮是陽卦。山上有澤,是說陰卦在外,陽卦在內,虛之能受可知。又論形,則惟能受者為虛耳。坤位六虛,正是此義。故曰君子以虛受人。
初六,鹹其拇。
拇,足之大指。“鹹其拇”,是說初六在下卦之下,有其所感未深之象。有感必有應,人人皆有拇,鹹其拇,拇也感人。
《象》曰:鹹其拇,誌在外也。
初六與九四正應,初六“鹹其拇”,感於九四,九四在外卦,所以叫“誌在外”。
六二,鹹其腓,兇,居吉。
腓之位上系股下從足。由“鹹其拇”到“鹹其腓”,鹹已漸進於止。腓若從股,則靜,若從足則動。若妄動則必致兇。若居,則不妄動。故或吉或兇在兩可之間。此卦互巽,巽為進退。
上體兌悅,易致妄動。而六二是陰爻而居中,居則為艮止。妄動兇,艮止則吉。
《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六二是陰爻,此卦又互巽,故言順。雖兇居吉,並不影響它的感。它處於鹹的時候,容易先動以求九五。先動以求應則兇。若居則吉。居,不是絕對不動,只是不先動,不妄動。不先動不妄動也就是順,就是順理而動。順理而動吉,不順理而動兇。
九三,鹹其股,執其隨,往吝。
股,在身之下,在足之上,不能自由,乃隨下而動。足動它也動,足止它也止。九三處下體之上,處境與股相類。九三以陽剛之才處在止體之極,本來宜靜不宜動,但是九三“執其隨”,看初、二兩爻躁動,它也要隨之而動。執,固執不變,一定要跟著初、二動。往必致吝。
《象》曰:鹹其股,亦不處也。誌在隨人,所執下也。
不處,動。初、二兩陰爻皆有感而躁動。九三自身雖是陽爻,看人家動,自己“亦不處”,即也隨著動。陽剛之才,行為不能自主,反而誌在隨人,這種作法是很卑下的。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周易》爻辭言“貞吉悔亡”者計四卦,皆占在先而象在後。巽卦在九五,大壯、未濟和本卦都在九四。九以陽剛居四,本來是不正的,不正則當有悔。“貞吉悔亡”,是說如果能正的話,則得吉而無悔。正與不正,悔與無悔,全就感上說。感而不以正則有悔;感而以正,則吉而無悔。四是人的心,四又處在上下之間,有往來之象。“憧憧往來”,“往來”應如孔子說是自然界“日往月來,寒往暑來”的往來。是自然界裏此感彼應,彼感此應的現象。人對外界的人與物的往來感應亦如此,即順應自然之理去感去應,不摻雜自己的私心。“往來”之前加上“憧憧”二字,就變成有私心的不好的往來,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往來了。憧憧,為一己之私心私利而忙迫不安地去感應,去往來。今天給甲一點好處,以求感恩,明天又給乙一點恩惠,以求回報,把往來放在心上,切切不肯放下。“朋從爾思”,以私心去感,只感了少數人。這少數人成了你的朋友。這種朋友,其實就是朋黨。
《系辭傳》對鹹九四這條爻辭曾作了說明,它說:“《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這段話是從正面批評了“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人。認為自然界的感應是無私的,有規律的。人的感應也應同自然界的感應一樣,順應規律,無有私慮,當感自然感,當應自然應。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是說感而出自私心則有害,感而未有私心則未為害。無系私心於感,也就是守正,正則吉,則無悔。“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以私心相感。以私心相感其所感的面必窄,只有少數私朋而已,故雲“未光大”。光,廣。“未光大”,影響未能擴大,未能普及於天下人。
九五,鹹其脢,無悔。
脢,後背上的裏脊肉,正當心的背面,與心相背而不見。九五居尊位,應當以至誠感天下人之心,但是它下應於六二,又比於上,如果系二悅上,那就把所感的面縮得太小了,不是天子諸侯應當做的。“鹹其脢”,九五應當像背上裏脊肉那樣,與其私心相背,感它見不到的更多的人。這才是人君感天下之正道。這樣做了,可得無悔。
《象》曰:鹹其脢,誌末也。
末,指上六言。爻辭講“鹹其脢”,告誡九五要背其私心,以至誠感天下人之心,所以這樣告誡,是因為九五確實有問題。它“誌末”,與上六近比,便總想感於上六而已。
上六,鹹其輔頰舌。
輔,牙車,在口中。頰,腮。舌動則牙車也動。腮也隨著動。三者配合著動,人就說出話來。本來用一個口字即可,卻用了輔頰舌三個字,有厭惡的意思在內,猶如今日謂善巧辯的人講話為搖唇鼓舌一樣。上六陰柔居兌之上,為兌之主,而且處在鹹之極,故不能以誠感人。光是用口舌感人,言而無其實,其結果是感而無應,其為兇咎不言而知。
《象》曰:鹹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滕、騰通用。騰口說,發揮、騰揚口舌言說的作用。鹹道已到了末端,別的辦法沒有了,只剩下口舌言語了。
〔總論〕
孔子《序卦傳》在這一卦講的話較多,全面表述了他的宇宙觀和社會歷史觀。他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天地”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是怎樣產生的,自然界之前還有什麼,孔子沒有講。就是說,孔子不認為自然界是由無變為有的,不認為自然界是被創造出來的。
孔子講“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道出了人類早期歷史中的一個基本事實,即人類曾經有個群婚階段。一夫一妻制是在群婚制衰落之後產生的。孔子還發現了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制在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變中具有關鍵性意義。他說:“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把國家的產生一直追溯到“有夫婦”,顯然已經看到了個體婚制的確立最終導致文明時代的來臨。甚至揭開了禮的秘密:禮與階級社會同步產生,禮在它的華麗外衣裏面包含著嚴酷的等級制度。孔子在《中庸》裏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更進一步認定禮從階級關系和血緣關系兩個方面反映等級制度,孔子當然不知什麼歷史唯物主義,但是他的關於古代歷史的認識所達到的理論高度在他那個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即便用今日馬克思主義的眼光看,孔子的理論仍有相當大的意義。
《周易》中卦辭與爻辭講的內容往往不一致,鹹卦尤其明顯。卦辭講“取女吉”,以男女婚姻取象,從天地萬物與人類社會宏觀的角度講感應的問題。六爻爻辭則根本不講“取女吉”,更不講男女婚姻之事。各爻都從人體取象,從微觀的角度講感應問題。初“鹹其拇”,二“鹹其腓”,三“鹹其股”,五“鹹其脢”,上“鹹其輔頰舌”,感的都是人身的一個部位。用一個部位去感外界事物。四比較特殊,四居上下體之間,在鹹卦裏它是代表心的。它不講鹹其心。“心之官則思”,古人認為心是主思慮的,所以代表心的九四,主要講人在處理與外界感應的過程中如何端正思想的問題。
鹹卦以人身取象,情況與艮卦極相似。所不同者,鹹卦講鹹,艮卦講止。感者動,止者靜。鹹卦諸爻不如艮卦吉多兇少。尤其上爻二卦大不同。鹹卦上六鹹其輔頰舌,不好。艮卦上九敦艮吉,很好。
卦辭與爻辭所說的往往不同,甚乃多少有一點矛盾,這是個值得註意的問題。它告訴我們,卦辭和爻辭很可能不出於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