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月餅的圖案有什麼意義(月餅的圖案寓意)
月餅|恰逢中秋之夜,送你一個金輪。
一、
幾百年前,北宋的一個中秋,玉蟾高臥東方,夜已涼。
院子裏靜悄悄的,只有風吹樹葉沙沙作響,房間裏的蠟燭沒有熄滅,燭臺暖暖的,微弱的燈光打在人身上,影子印在窗戶紙上,如畫。
這裏的主人叫蘇軾,正在吃月餅。
以性格開朗著稱的蘇軾,一生名利雙收,即使四處漂泊,也不曾失落。然而此刻,這位寫出《千裏共嬋娟》的大作家、美食家,慢慢地嚼著餅,沈默了許久,突然淚流滿面。
一首用他的筆墨流傳下來的詩,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
餅就像嚼月亮,裏面有餅有餅。
默默品味,相思淚染巾。
一塊月餅,讓蘇軾的司馬青衫豁達,讓人不禁懷疑,它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嗎?
回答:然而。
不僅如此,自古以來,在中國,說到中秋美食,月餅無疑排在第一位。有句民謠叫“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香香甜甜。”千百年來,中秋節嚼月亮作為一種習俗延續至今,並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與不同地區民俗的融合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在節日期間,人們將蜜餞、果脯、青紅絲和其他各種餡料包在面團裏。同時,他們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這個小蛋糕上,咬一口,它就會充滿真情,聚散。
那麼,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是怎麼出現的呢?「嚼月亮」的習俗從何而來?
節日將至,今天我們就來前世聊聊月餅。
二、月餅概念的前世起源:明月有心應照我,不使人間少信徒
首先,月餅的概念應該是從中秋節和中秋節之後開始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歷史上關於周立“中秋”二字有規矩:“仲春日,鼓手倡雅,以迎暑;中秋之夜,寒氣如雲。”
在這裏,“崇尚優雅”類似於拜月的習俗。古代民間有“秋月拜月”的說法,也有“秋日黃昏拜月”的習俗,意為祭拜月神。
《帝都風光》、《帝都歲勝》、《夢梁錄》中也有對風俗的記載。雖然時間很小,各不相同,但幸運的是,儀式是相似的——所有的拜月人都需要在月初的方向懸掛他們的神,設置桌子,放置供品,並進行崇拜。
關於月餅的起源,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個秋季節日的祭品。
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逐漸演變成輕松的歡樂。月餅也褪去了神聖的外衣,開始作為傳統食品走進千家萬戶。
另外,月餅除了“祭祖”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胡餅前身”,因為上面刻著一個餅字。在很多情況下,它們是相互交叉的,也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先說蛋糕。“餅”字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中已經不鮮見了——其實早在商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人制作“太史餅”來祭拜文太師。
到了東漢時期,作為日常主食的餅已經發展成很多種,胡餅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種是較大的圓餅,均勻撒上張騫西域傳入的亞麻(即芝麻),一口吃下去,酥脆清香;另一種是核桃仁做的,源於西域。也是早期的餡餅,風味獨特。
漢朝皇帝非常喜歡吃胡餅,所以洛陽的胡餅一度風靡一時。魏晉時有甲骨文記載:“傳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小衣隔江而傳”,可見當時當局對胡餅的青睞。
理論上,上述的胡餅可以視為月餅的前身。
今生:舞龍中,淡淡的明黃色月光。
“月餅”作為傳統美食名稱的出現,始於唐宋,盛於明清。
雖然唐代以前就有中秋節拜月的傳統,但是“月餅”這個詞還沒有出現。不要說“月餅”就是“中秋節”的意思,正式形成於唐初。官書《唐太宗實錄》第一次記載“八月十五中秋”,就是證明。
唐朝有著罕見的治天下歷史,經濟發達,娛樂活動繁榮。這一時期的中秋節,人們用明鏡似的明月來表達心聲,寄托思念,賞月玩月之風頗盛。
現在中秋節到了,我們不能只在節日期間賞月。我們應該有美味的食物來祭祀和品嘗月亮,所以圓形的月餅是最好的選擇。“月餅”這個概念隨著月餅被擺上餐桌、端上桌,也逐漸為我們公司空所熟悉。
比如唐文宗時期,一位日本駐唐朝的使節圓仁在《去唐朝求法記》中記載:“這裏說的‘餅食’,雖然沒有提到是月餅,但也差不多。
到了宋代,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僅賞月盛行,更重要的是,“月餅”終於從一種傳統的中秋節食品概念落到了實踐中,並有了自己的名字。
不再是“胡餅”當“月餅”,而是“月餅”當“月餅”。
南宋吳在專門記載宋代民俗的《孟良錄》中說:“市面上時時刻刻都有小吃。你可以隨時索取,不要錯過你的顧客...蓮子糕、菊花糕、月餅、梅花糕...應該在市場上吃,在門口賣……”
我們可以想象,中秋節期間,在汴梁,商店和餐館都用絲綢裝飾起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其中還有看不完的草龍舞者和寶塔建造者。微笑的人們焚香祈禱。紅木餐桌上,剛買的新鮮月餅伴著蛋糕的香甜...顯然,月餅作為一種商品,被列在中秋宴席排行榜的第一位,這確實是一種流行趨勢。
明清以後,中秋節成為中國主要的民間節日,與春節、上元齊名。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燒香,種中秋,點燈塔,放天燈,在月亮上漫步,與火龍共舞。人們聚在一起,笑著玩,玩得很開心。
這一時期的月餅已經成為古書古詩詞中的常客。它們不僅是拜月的必備供品和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還蘊含著團圓的美好寓意。它們也成為只有在中秋節才能吃的時令食品,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象征。
《明故宮史》:“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這個月的第一天起,月餅就開始賣了...直到第15天,每個家庭都提供月餅和水果...如果還有月餅剩下,還是會收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團圓餅全家共享……”
《西遊記》:...8月15日,也就是所謂的中秋節,被人們用來作為團聚的象征……”
《萬部雜記》:“八月食月餅。石書家具因月制面餅大小不一而被稱為“月餅”。市場上有一種以水果為餡,價值數百元的蛋糕。”
到了清朝,月餅變得越來越精致,品種也越來越多。人們還在蛋糕表面印上各種奇妙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Xi醉月”等。
清末詩人沈寫道:“中秋鮮果列晶盤,餅圓而涼。”《燕京年譜月餅》曾這樣描述:“中秋前的月餅,京都第一,其他地方不夠吃。月亮的月餅到處都是,最大的有一英尺多長,在月亮的中間被畫成蟾蜍和兔子的形狀。祭完吃的,留到除夕吃的,叫團圓餅。”
關於月餅,除了正史,民間還有幾種說法,稱為“月餅”。雖然歷史上不被人相信,但也有陰影。現在他們被分類如下-
說法一:漢高祖武德年間,李靖將軍凱旋歸來,恰逢中秋節。番邦的商人贈送胡餅以示祝賀。李淵把送給大臣們的胡餅分發給大家吃。他用手指著月亮笑著說:“胡餅應該是癩蛤蟆。”事情傳開,人們爭相效仿。從此,中秋節吃胡餅,也就是月餅的傳統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陳述:8月15日,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共度中秋節。明月空,皇帝夫婦賞月,吃胡餅。突然,他們聽說李隆基不喜歡“胡餅”這個難聽的名字。楊玉環遵從他的意願,建議如果不把胡餅改成月餅,就用它來命名月餅。
陳述三:《我在羅鐘所見》雲:中秋節晚上,憲宗曾將一個包好的月餅送給正在曲江宴飲的新進士紅綾。
這是唐代的三個時間線的傳說,以及其他,如元末明初的驅逐韃子和報喜的故事,明末清初的雲腿餅的故事,郭的餅的故事和雙色藥的故事等。,此處不再贅述,因為與史實相差較大或可檢驗性較弱。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某種現象大量出現之前,總有一個逐漸成長發展的過程。作為中秋節的時令食品,中國的月餅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但通過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可以證實,唐朝就已經出現實物,宋朝也是名實兼備。
我們的月餅發展到今天,跨越近千年,已經不同於京味、蘇味、廣式雲南菜,成為傳統的糕點品種。由於餡料的成分、制作工藝和餅面的花形不同,其顏色的品種也不同。按餡料分,大概有五仁、豆沙、冰糖、甜火腿肉等。,而皮又可分為糕點月餅和糖漿月餅。
但無論怎麼變,初心都沒有變,所以我們可以一直走下去。
三、月餅寄托著的美好寓意:月光總是涼,可月餅是熱的
我想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吃過月餅了,也很久沒有過中秋節了。所以,我的文筆生澀,像個孩子。
直到看到蘇東坡那首關於月餅的詩,我有了很久的一些想法,有了一種“歌中人”的代入感。所以,今天寫中秋和月餅,不是為了思念,而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解決的辦法。
畢竟“中秋”二字出自我的深思熟慮。我的日歷裏只有一格,沒有團圓就不怎麼關註了。
而且我記性一直不好,那些聯系人我都記不住。回顧過去幾十年,說不上深刻,但也不是很清晰。
只記得有幾個人在炕沿上排著隊吃月餅。
每個人的外表不一樣,看起來都一樣,心裏一樣,臉上不一樣。前者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後者來自細微的觀察或長期的關系。
獨立不會來自我的墨水筆。
形容一個活生生的人太蒼白了。
曾幾何時,有人問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我用兩個字回答了他——“團圓”。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很難想起一個和幾個人一起過中秋的老朋友。但是,我不承認我的健忘,所以我馬上給出了答案。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依然不會改變我的回答,但在此之前,我可能會補充一句沈默——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成熟,離家越遠,我們越不願意提起團聚。我不會說不好,大人分開了,我會一直承認。
讓我沈默的不是沒人抱怨,而是說多了就容易忘了,看起來也不像為人師表,讓別人難過。何必來呢?
我是一個很健談的人,可能是感情表達的比較熱烈,所以越來越意識到沈默的珍貴。
是一種小心翼翼,陰暗的懷舊。
我們都知道親人朋友離世的恐怖和無力,但我們越是接受,比如大聲歌唱的莊子,比如吟誦“生者為路人,死者為他人”的李青蓮。
這樣對世界上所有人都好。
可是,有多少前輩被脫口而出的八個字困擾了很久,輾轉反側,唇舌發顫,微咬。
“你要去哪裏?”
“我的親戚在哪裏?”
然後我就明白了,這不是基於空——就像我沒有團圓的想法,但我還是期待著中秋節,像一個上癮的人。
這種沈迷讓我有了暗喜,也不知道這算不算解決。但是,昨天讀了東坡的詩,讓我的靈魂和肉體都清晰了。
若有所思的面色掩飾不了我腦海中復雜的情緒,仿佛被一場清涼的雨浸濕,我恍惚而放松。
我嘆氣。
我喜歡中秋節。
但是任何喜歡都是有意義的,對嗎?然而,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當世界分離時,他們心中難免會有悲傷。這種悲傷來自於思念,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會思念你的自己。
如果你有蘇軾那樣的曠達,你會有所牽掛,就像有些人愛過清明,希望海市蜃樓,隔著煙霧遇見想見的人。
蘇軾每年中秋節都不寫詩,但人們每年都慶祝清明。那一天周圍氤氳的水汽,也許就是這個季節的心情。
我擡頭看著雨,雨停了,然後看著滿月。
很奇怪,每年的中秋節我都不欣賞,我自己都覺得很遺憾。
現在不行。
我期待一段美好的時光,全世界都是。我接受這月光作為我已故親人的禮物。感覺一切都很好。
在一個小鎮的角落裏度過余生,看了很多年的秋月,吃了很多年的月餅,才知道。
剛過三秋半,遠處的燈火中升起了煙,煙褪去了月餅的香甜。
所以,記得吃飯。
現在是中秋節。在此,祝各位讀者朋友家庭和睦,身體健康,中秋節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