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曰|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春秋》
第三講 中國最早的史書
在咱們中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個階段叫做“先秦時期”。什麼叫先秦時期呢?
先秦是個時間概念,一般情況下,指的是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之前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長度大概有1600年以上。
在這段時間裏,詩歌等文學作品還不夠完善,主要的文學作品都是一些史書,在咱們古代,文史不分家,歷史也是文學的一部分。所以,這些史書,也被叫做歷史散文。比如說漢代的司馬遷,他寫了《史記》,這是本歷史書,但他也被稱為文學家。
在先秦時期,咱們的文學主要還是體現在各種歷史書上。
《尚書》
咱們經常提到孟子說的一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完全相信書上的東西,還不如沒有書呢。其實啊,最早的時候,這裏說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後來人們把“書”的意思給擴大了,就指各種各樣的書了。
那為什麼“書”可以指《尚書》呢?
《尚書》本來的意思呢,是“上古之書”,簡稱為《書》,後來也被稱為“書經”,咱們後來的“四書五經”裏,《書》就是《尚書》。
《尚書》這本書,記載的都是著名人物說的話,有演講詞啊,誓詞啊,勸別人的話啊之類的,因為離咱們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讀起來非常難懂。咱們找幾句給你體會一下: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wěn);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chù)乃心,施實德於民,至於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
上面這段話,選自一篇叫做《盤庚》的,除了看到個成語“有條不紊”之外,搞不懂他說的是個什麼!
搞不懂怎麼辦?搞不懂咱們就把它放在一邊吧,咱們看看另一本書:
《春秋》
《春秋》,是咱們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一共242年的歷史。
什麼是編年體史書呢?如果一本歷史書是按年代記載的,就是編年體。比方說魯哀公元年這一年,魯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可能還有趙國發生了什麼,齊國發生了什麼。接下來是魯哀公二年、三年、四年……再說得白一點,你如果有記日記的習慣,那你的日記其實就是編年體。
還有一種史書是紀傳體。這種史書的代表作就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叫紀傳體是因為在這種史書裏,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個部分,本紀和列傳占的比重最大,最有代表性,所以叫紀傳體。後代的史書裏幹脆就不要世家這部分了。本紀是寫帝王的事跡的,列傳是寫著名人物的事跡的。
還有一種史書,叫國別體。這種史書是按照不同的國家來寫的。比如說據說是左丘明寫的《國語》,還有西漢的劉向寫的《戰國策》。
這幾種史書的體例,咱們一定要記在心裏。
說到春秋,咱們就得提到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關羽。
據說孔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對《春秋》這本書進行了刪定,也就是說孔子對他進行了重新編輯。在孔子的編輯過程中,他對裏面記載的事情,加入了判斷褒貶對錯的感情,後來人們就叫這個為“春秋筆法”。《春秋》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語言非常簡單。比方說咱們看這樣一段:
【莊公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遷宿。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公敗宋師於乘丘。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事情是不是記載的非常簡單呢?至於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一概不知道。用了80多個字,寫了一年的事情,真是簡單到底了。但是這裏面其實包含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古人說《春秋》是“微言大義”,還是很正確的。
傳說三國時期的關羽也很喜歡看《春秋》,不知道他是不是讀的這樣的原文,如果是的話,我們還真該佩服他,喜歡讀這樣的文章,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定力啊。而且,他能看懂文章後面蘊含的意思,也真是很神奇啊。反正我們看不懂,而且據說很多古人也看不懂。
於是為了讓很多人看懂,就有人出來寫了解釋《春秋》的書,把事情記載得詳細些,讓人明白其中的來龍去脈。有三個人做了這樣的事情,他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又叫《左氏春秋》或《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這三本書裏,最著名的,是《左傳》。《左傳》會把事情記載的詳細到什麼程度呢?咱們來比較一下:
在《春秋》裏,有這樣一句話。
【莊公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
到了《左傳》裏,就成了這樣: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這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
寫《左傳》的人據說是左丘明,但是他是姓左還是姓左丘是個疑問,司馬遷說他是個“瞎子”,反正也是這麼一說,到底怎麼樣,現在沒人知道了,當然,據司馬遷說他還寫過一本書,叫《國語》,是國別體的史書,也挺出名的。因為司馬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不過自古以來也有人提出過懷疑。
《國語》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的是周王朝和當時諸侯國裏發生的事情,特點是記錄當時人的語言,所以叫《國語》。著名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邵公諫厲王弭(mǐ)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yōng)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zhì)。
咱們中國的古人是非常註重歷史的,他們認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也就是說把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明白了,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可以給自己治理國家提供幫助,當然了,也可以給為人處世提供幫助。這一點,就算到咱們現在,也還是一樣的,所以,平時讀一些歷史書,是很有必要的。
【知識導圖】
【練習】
1、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
A、左傳 B、史記 C、呂氏春秋 D、春秋
2、下列史書屬於編年體的一部是《 》。
A、史記 B、戰國策 C、資治通鑒 D、漢書
3、下列不屬於“五經”的一部書是《 》。
A、詩 B、左氏春秋 C、春秋 D、易
4、下列都跟《春秋》有關的人是( )
A、孟子 關羽 B、孔子 老子 C、孔子 孟子 D、孔子 關羽
5、微言大義和下面的《 》有關。
A、史記 B、詩經 C、春秋 D、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