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的時間制度來自西方,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時工具。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
古時候,人們沒有準確計量時間的工具,只能通過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百姓按照時辰判斷時間,依照太陽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陽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麼高,一般對應現在早上的9-10點鐘,用來形容時間不早了。
人類最早使用計時儀器的原理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其中,圭表是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鐘。
1、關於圭表
通俗的說,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桿,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垂直於地面的直桿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圭表通過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來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通過古人進一步研究計算,他們還總結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從而為指導廣大勞動人民從事農事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
圭表的出現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類有了自己的計時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確定的時刻只是正午時分。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制出計時功能更齊全的計時裝置——日晷(guǐ)。
2、關於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意思是指太陽的影子,原理依然是通過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其由一根晷針和帶有刻線的晷盤組成。當太陽的方位發生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根據長期的觀察總結,記錄確立了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日影方位並以此來判斷時間。例如古時候的“午時三刻”就是指針投影指在日晷盤午時位置的第三個刻度。人類對這項發明的使用長達幾千年之久,稱得上是計時史上的寶貴結晶。
關於這個話題 ,就先談到這裏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