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文化風俗是什麼
這是在雲南的最後一天,明天我就要坐上飛機,回到重慶。現在腦子裏想的不是這個地方我有多留戀,而是想回去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在這個地方呆的時間太久,一直在不停的換旅店,坐車。我都快要迷失方向了。
記得我朋友做船員時,曾對我抱怨,說在海上東飄西蕩,現在連自己的根在哪裏都不曉得。這幾天我不是在趕路,就是在住酒店,每天換不一樣的地方住,面對不一樣的環境,也有如此之感。人像是風中的落葉,飄飄散散,緩慢又悠長的沒方向的打著旋兒,一陣陣風吹來,忽高忽低,落不到地上。我現在就是那飛在空中的落葉。
本次的最後一個經典是餐館傣族部落,早上六點半起床,七點半出發。我原以為部落會在一個凹陷的,四面環山的山間,那裏青草蔟蔟,樹木歪歪扭扭的蔓延開,僅在一塊地上,有些別致、精巧的綠瓦屋,儼然一個與世獨立的地方。誰曾想大巴車隨意拐幾個彎,沒要到幾分鐘,便來到傣族部落。
看地形,部落應該位於西雙版納市中心,是一個儼然一體的民宿聚集地。這個地方很不起眼,村子錢唯一的標示便是一柵欄,若非指引,還真不知道這裏就是傣族聚集地。
傣族是個眾女輕男的民族,在整個村裏,名義上最大的是村長,但掌握實權的卻是婦聯主任,所以這一次迎接我們的便是其中一位婦聯主任。這是位上了年紀的“撒多利”(傣族不認識的女的叫“撒多利”,男的叫“貓哆哩”),臉上掛著笑容,一看就是那種熱情好客的人。從外表只能看出她很熱情,只是她一出口我才發現,原來她的普通話挺好,比我這種校驗普通話好多了,心中不禁對國家普及語言的深入震驚不已。能改變一個民族的語言習慣,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能想辦法把雲南這26個少數民族一團和諧的聚集在一起,所花的功夫,我想不亞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治蜀。
我在西雙版納,能感受到最熱情的兩點,一是他們很喜歡周總理,以至於在他們的曼聽公園裏塑有周總理的雕像。二是他們很愛戴毛爺爺,其原因便是當年的十萬知青下雲南。知青給少數民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文明,使得他們發現自己的落後,不斷反省,從而在國家的扶持下,一路走來。這是個非常漫長的故事,容我慢慢道來。
據迎接我們的這位“撒多利”所說,傣族之所以是“傣”,是因為當年西雙版納於1960年(數據我未核實,以待考證)從泰國劃歸中國後,周恩來特意在“泰”字旁邊加上一個單人旁,成為“傣”字,這是傣族的由來,也正因為他們受到我們國家的保護,才得以享受現今的幸福安康。所以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傣族和泰國的風俗習慣,人情典故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朝拜南傳佛教,信仰、文明、生活習慣等都相差無幾。
在傣族部落,隔著一條公路的距離,便是佛學堂,裏面有一顆菩提樹,樹幹粗壯,枝葉繁密,是他們的神樹,收到保護,不允許任何人破壞,就連掉在地上的樹枝、落葉都不許人為破壞。因為傳說菩提樹是釋迦牟尼悟道的樹,他們演習這一傳統。此外,還有就是菩提樹是老人死後,火化後升天的地方,是他們的精神象征。
傣族是女尊男卑的民族,也就是說女人挑起整個家庭,男人只需要在家帶孩子、煮飯、吃喝玩樂就行。他們也會吵架,吵架後的男方會跑回娘家。需要說明的是,傣族雖是部落聚集,結婚卻不是通村落結婚,而是從其他村落取男方回村。男方與女方吵架後回村,用不了多久便會乖乖的回來。又開始帶孩子、煮飯、吃喝玩樂。
和我們講解的“撒多利”非常之有趣,好客的她帶著一副笑臉相迎的態度照顧著我們,她說現在他們這裏還實行工分制,像今天她招待我們,如果是30人以下的團,會得到1個公分,以上就2個公分,而今天她家的農活,也不用她去做。
可要得到這樣的機會,不是一般的“撒多利”可以的,首先要會說普通話,也就是讀過書,還有就是要照顧好到村裏的每位客人,這樣她們才會得到一個公分。我們這位“撒多利”之所以能有此機會,正因為他爸爸以前將她送入漢族學校學過,也就是這樣,耽誤了她取男人。
傣族的追求方式也很特別,男人要娶女方,首先要讓女方知曉,其中第一項就是約會。怎樣把女方約出來呢。在傣族,他們的房間不隔層,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只以簾子隔開,黑色簾子是老人,結婚的夫婦用紅色簾子。在這些簾子區分中,面對著住宅,最左手邊的一間便是女兒所住的房間,男方想約女方女兒,晚上只需要拿竹竿去悄悄的敲最左邊的一間隔層,三到五次,女方若有意,便會悄悄下來見面,無意,男方敲破房子女方都不會見面
我一直沒明白為什麼女方要住在最左側,直到我進入傣族家做客,才發現一些玄機。
傣族的房屋是兩層,房子為木建築結構,整棟房子找不到一顆螺絲釘,都是以木頭架構,能防8級地震。他們的梁柱不同於我們古代的圓柱體,而是方形,這樣可以防止蛇在上面攀爬。柱子有兩根很重要,一根是頂梁柱,也叫祈福柱,遊客可以觸摸,以得到祝福,二根是靈魂升天柱,家裏老人在死之前,會被脫去衣裳,光溜溜的靠在上面,死後會請法師念經,讓他的靈魂依附在柱子上,以保平安。屍體會在一天內被運出,焚燒(趴著,躺著的人有時候會坐起來),骨灰會被拋灑至各地田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在傣族房屋的兩層,左邊聯通著樓梯,樓梯口進去的第一間房屋,便是尚未結婚的女生住所。也就是說,女方所住的地方,在晚上可以偷偷地溜出去約會,家裏面的人是不會在意這些。
當愛情到一定的成熟期,男方為嫁到女方家,就必須要做三年苦工,這三年不僅考驗男方,也是在檢驗女方。考驗男方是看其心誠不誠,檢驗女方,就是看男人喜歡的那位女人身體素質好不好(據說是看女人戴的銀器,顏色泛白為佳,黃和黑不好)。如果不好,男人死活都不會嫁到女方家。
若前期一切成功,男方自然能順利入贅女方。之後就看他倆愛情的結晶是生男還是生女,若生男孩(男人又被叫做賠錢貨),她家的門會關閉三天。若是女兒,會殺雞殺豬宴請四方相鄰。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傣族的這種婚嫁習俗還鬧過笑話。許多知青為追求傣族女孩,有樣學樣的去效仿,結果不清楚具體位置,把人家老人級別的人驚醒。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
關於男女之事,傣族在以前是拒絕與漢族通婚,其原因很簡單,就是怕漢族搶占他們的地盤。可文化大革命十萬知青下鄉,哪兒擋得住,於是就發生各種情事。這些事發生也罷,可問題就出在“高考恢復”這事上。很多知青在當地安了家,準備在這裏過一輩子時,聽到這個消息,不顧子女,要去參加高考。據給我們講解的“撒多利”介紹,說很多人回去之後,便不在回來,在當地留下許多孤兒寡母。有的孩子長大後,還去找過他們的父親,有的已在當地成家,自不會認這些孩子。
當然也有好的,通過高考後,取得成就,會在這裏新建學校,幫助他們教育下一代。這些故事還被拍成一部叫《孽債》的電影。我是沒看過,倒是隨性一行人中,媽媽輩的人有不少看過。
知青帶給傣族人文化與科學知識,同時也傷害過他們。這是歷史遺留問題,現在的傣族人除一些老人外,似乎對這件事已釋然。他們也開始接受漢族入贅到女方家。
在傣族,有個奇怪的現象:人不會長白頭發。也就是說“白頭到老”的成語在他們那裏不成立。我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聽“撒多利”說是用銀梳子梳頭的緣故,什麼蔣疙瘩碾碎,配以溫水,之後沾上銀梳子梳頭,就能有此功效。她在那裏說了許多銀子怎樣治病的偏方,怎麼治療風濕,孕婦懷孕後,如何只花四五天時間便可恢復正常,怎樣快速刮痧等等。到後面我聽得膩歪得很,也就失去了耐心。後來才曉得,原來走了這麼大一圈,她是想賣銀器。那她介紹傣族文化的這些部分,真假有多少,又摻了多少水分在裏面,我不得知。
現在想想,都在為那些花一千多塊錢買銀梳子的人頭疼,尤其是一對老夫妻,身上沒錢,寧願回去把錢打過來,也要買那銀梳子。
人吶,以前明明在文化與智力上取得的優勢,誰曾想在這裏慘遭滑鐵盧。這事使我明白,一個民族,如果掌握了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水平,便到了回擊的時候。這也正如他們流傳的一句老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頂到天上。這事兒,能怪誰呢?
註:文中內容憑記憶所寫,未查實,不具有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