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家埭的宓氏族人世代守護一座古墓 墓主人是誰
宓氏宗譜
在慈溪,有一個叫宓家埭的村子,生活著四千余人,基本上都姓宓。
清明快到了,按照中國的傳統,都要修修祖墳。宓家埭的族人們最近也忙碌著,準備修葺山上的古墓。
這座古墓,就是宓氏一族“不外傳”的秘密——族人相傳,墓的主人,是宓氏遷居至慈溪的始祖。
千百年來,宓氏族人世代守護這座古墓,但漸漸地,誰也說不清這座墓到底修於何時,主人是誰。
今年,他們找到了慈溪文管會,想得到一個答案:這座墓,到底是不是傳說中那位遷慈始祖的。
世代守護的古墓,主人是誰
宓氏族人拿出珍藏的家譜求證
昨天,文管會的工作人員隨著宓氏族人上了山。
在五磊寺西剩日灣附近山坡上,遠遠就能看到一個大“土丘”。
封土高2米,由清灰磚堆砌而成,雖歷經歲月變遷,但基本保存完好,磚室結構,墓室前還能看到三級拜臺的痕跡。
為了方便工作人員考證,族人們帶來了家譜。根據家譜中的圖繪來看,墓地的位置和始祖墓地的位置是對應的。但家譜中記載的是個宋墓,而現存墓葬的構造,疑似明代墓葬形制。工作人員推測,很可能是明代後人重新修建的;因現場沒有發現墓碑、墓誌銘,這個推測暫時沒有得到證實。
不過,古墓的發現,讓文管會的工作人員也頗有收獲。“這次墓地的發現,對加深了解慈溪宓姓宗族的起源、發展及演變的歷史脈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研究慈溪市相關文保單位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另一個收獲,就是宓氏族人拿出的這本《慈水宓氏宗譜》。
慈溪市誌辦的童銀舫,一直醉心於地方文化研究,他主編的《慈溪家譜》被慈溪市檔案館永久收藏。昨天他告訴記者,《慈水宓氏宗譜》是殘本,編纂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開本甚大,藍布面、綿紙泛黃,長46.5厘米,寬31厘米,厚1.4厘米,在他所見的現存慈溪家譜中堪稱巨冊。
宗譜共印十部,每部六本。宗譜保存完好,書簽已失,版心題“慈水宓氏宗譜”,是清代中晚期的木活字本。其他的家譜最多“字如銅錢”,但這本的木活字有3.5厘米(110磅)大,堪稱“字大如元寶”。
童銀舫說,民間藏譜,能幸存下來的,破簡殘頁,亦屬珍貴。這譜算不算“海內孤本”不敢確定,但可以讀出兩個信息:慈溪宓氏家譜曾有印本問世,且是大開本,卷數在四卷以上;慈溪宓氏的宗祠為“取斯堂”,編修家譜時世系已至十九世。
從宗譜的內容來看,宓氏宗族曾多次發心修譜,如明萬歷四十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但都沒有完成。直至道光年間,歷時兩年完成並刊行問世,實屬不易。
這本《慈水宓氏宗譜》
解答了慈溪文保人士的難題
一直以來,慈溪業內一直在考證一件事:宓氏家族何地何時遷來慈溪。
慈溪東部地區相傳的一句老話:“宓家埭牽沙蟹”。根據觀海衛的文史愛好者莫非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宓家祖先剛到杜湖塘北田下時,當地還是一片海塗,據說能在此捕捉沙蟹。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宓氏祖先來慈溪,至少也是兩千年前的事了。
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南宋。一是因為《慈溪縣地名誌》(1986年版)曾記載:據傳宓氏祖先於宋淳祐五年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