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病之少陽病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 “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 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治则方药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或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