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名·少陽
4 經絡名·少陽
少陽為經絡名。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分手少陽和足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裏。因位於半表、半裏,有轉輸內外的樞紐作用,故有“少陽為樞”之說。少陽經是少血多氣的經脈,在針刺治療時,可以出氣,不可傷血。
4.1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為十二經脈之一。代號SJ。《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本經自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著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在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圖33(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4.2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為十二經脈之一。代號GB。《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人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本經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達頭角(頭維),再向下行至耳後,沿著頭頸,行走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然後退回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淺出耳前,到達目外眥後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與手少陽三焦經分布在面頰部的那條支脈相會,到達眼眶下邊;向下經過頰車穴部位,下行到頸部,與上一條經脈在鎖骨上窩處合後,由此下行胸部,貫穿膈肌,聯絡肝,屬於膽,沿著脅肋裏面,淺出於腹股溝中央的氣街部,繞過陰部毛際,橫行進入髀厭(股骨大轉子)部。它直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下行腋部,沿著側胸,經過季脅,下行與前支經脈在股關節部會合,由此向下,沿著大腿和膝部的外側,向下行走在腓骨前邊,直到絕骨(腓骨下端),淺出於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進入第四趾的外側端(足竅陰)。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足背(臨泣)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足大趾外側端(大敦),回過來貫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後方的叢毛之中。脈氣由此與足厥陰肝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口苦,嘆氣,心窩及脅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膚幹燥,頭痛,目外眥痛,頷痛,鎖骨上窩及腋下腫痛,瘰癧,瘧疾,胸、脅、髖關節及下肢外側本經脈過處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側灼熱,出汗,怕冷等。
圖75(圖出自《中醫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