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家諸如秦、晉、齊、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為什麼“秦、晉、齊、楚”這四個封號中當皇帝的最多?),在後代也經常反復出現,就是因為胡漢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禹貢九州的體系下活動。建國者都能找到各自對應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時期,五胡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嚴格依據地望,如北涼、南燕、前秦、後趙等等。但有一個例外,是西漢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賦予了王莽新政的含義。
而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地望已經不能涵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國家了。比如,禹貢九州並沒有包括東北和蒙古地區,所以從東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難按照地望來取國號。從遼開始,金元等從東北亞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國號的傳統,而賦予國號以意義。遼因遼水得名;金能勝鐵,故女真取國號為金;所謂“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為元;明雖然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然而也不準備恢復古制;清則是金的變體。
國號的分類
朝代大致這麼幾個感恩的句子經典語錄張愛玲語錄經典語錄村上春樹經典語錄小王子經典語錄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等等,總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為國名: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為名的。
二、以地名為國名: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三、以姓為國號:戰國初期的趙、魏、韓這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
四、以原封號為國號:開國皇帝在未登基前,有過封號後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稱帝前世襲魏王,當皇帝後就以魏為國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劉邦受封漢中王,司馬炎受封晉王,楊堅襲父爵隨國公,李淵襲父爵唐國公、後又受封唐王等。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南陳更是齊刷刷保持這樣的規律,劉宋武帝即位前為宋王、蕭齊武帝即位前為齊王、蕭梁武帝即位前為梁王、南陳武帝即位前為陳王;夏,五代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彜興(李彜殷)被北宋封為夏王,後來李繼遷叛宋,又被遼封為夏王,故國號為夏,史稱“西夏”;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再舉幾個例子,讓樓塌一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稱代王。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王朝前,封號晉王。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後晉王朝前,封號趙國公。
五、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國號都寄托了某種願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大明”在《易經》中,表示光明周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
六、繼承(山寨)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唐朝時,武則天因為出身本不顯,加上唐人認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漢朝,而周又比漢更為稱贊。為了表明自己其實出身顯赫,武自認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孫,改唐為周,史稱“武周”。五代時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於唐朝自居,故滅梁後以唐為號,史稱“後唐”;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故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或以柴榮之姓稱“柴周”。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史稱“後金”;劉姓皇帝除了劉裕甭管跟劉邦有無血統關系就喜歡繼承漢朝的國號。這些無非是顯示皇族的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接下來嘻嘻網編輯部歷史組根據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的國號講解其由來(中國歷代王朝國號與發祥地):
夏朝: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朝: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朝: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朝: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朝: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後劉邦擊敗項羽稱帝,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從劉邦開始到這之後的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九個正統朝代是劉姓皇帝建立的。分別是西漢、玄漢、東漢、季漢、漢趙、劉宋、後漢、南漢、北漢,他們的建立者分別是劉邦、劉玄、劉秀,劉備,劉淵、劉裕、劉知遠、劉龑、劉崇,而且這裏還可以看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這些劉姓的皇帝們,從劉邦之後除了劉裕(劉裕自稱是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立國用國號“宋”)之外,劉姓只要建國都喜歡用漢作為國號,似乎就對劉姓皇帝第一人劉邦跟他的大漢朝推崇備至。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事實上,劉備建立的政權也叫“漢”,不叫“蜀”,他自認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自封是漢政權的延續,但是史學界並不認同。由於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史稱“蜀”,也稱“蜀漢”,“季漢”。西漢、玄漢、東漢、季漢究竟是什麼關系怎麼回事?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遊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朝:司馬昭逼魏元帝曹奐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像晉朝這樣開朝就不勵精圖治,奢侈腐敗的也是獨一份兒。
隋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封地隨)。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把“隨”字的‘辶’去掉改為“隋”。然而隋朝國運並沒因此而改變,三代而亡。
唐朝: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封地唐),爵位傳至其李昞,又傳至李淵。晉陽起兵攻克長安後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被封“大丞相”,“唐王”。次年後廢楊侑,稱帝,改國號唐。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遊之故。還有一說為“天遼地寧”。至於史料記載的"遼以鑌鐵為號"應是金人杜撰。
宋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為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節度史,宋州成為龍興之地,故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朝: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朝: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朱元璋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朱元璋曾短暫自立為吳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繼任者,繼續用其“明”字籠絡人心。還有一說“大明”一詞在儒家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早就出現了。在易經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
清朝: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宋時建立金國滅掉了北宋後亡於蒙古。明末女真勢力復強,努爾哈赤重建金國,史稱“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也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
註釋:實際上元、明、清、國號都是兩字,分別是大元、大明、大清。大清也作“岱青”,是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意為勇猛善戰,後金時期也用作頭銜,意思是勇士。皇太極改國號“金”(aisin gurun)為“大清”(daicing gurun)後取消了“岱青”頭銜。當然元朝之前國號也可以加“大”、“皇”等字,比如“大唐”、“皇宋”、“大哉皇齊,長發其祥”之類。但這個“皇”、“大”只是形容詞,那些朝代的正式國號還是“唐”、“宋”等單字。
歷朝歷代龍興之地
龍興之地,指每個朝代的起源、發跡或肇基之地。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指的是朝代的龍興之地,王朝及地方政權的起源地,封地。第二種指的是開國皇帝的龍興之地,祖居地或開國君主出生地。第三種指的是開國皇帝的發跡之地,也就是政權創始人最初控制的地區。
開國皇帝立國立朝後,基本都會厚待龍興之地,有的龍興之地都會有執政者的祖廟設立,有的龍興之地也會被升為陪都(如:北宋升龍興之地宋州為南京),有的則沒有龍興之地。當龍興之地發生災害或者叛亂時,有的創始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救災或平叛。龍興之地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具有迷信色彩。比如幾乎任何開國皇帝出生時,史料都會形容當天夜空紫微星發亮,當地龍氣飛騰,異象叢生,祥瑞降臨。龍興之地和五德說一樣,都和風水說法有關,認為龍興之地是龍脈所在地。從商代起就已經有了龍興之地的概念,當龍興之地說法在民間盛傳時,就具備很大的意義。
三大“龍興之地”
在中國古代,有可能、有資本統一天下的邊角地區,也就是關中、河北、東南三個。中國歷史上,最終能夠統一天下的勢力,也大多出自這三個地區之一。“山河四塞,百二秦關——關中”、“上遊之勢,臨馭六合——河北”、“龍盤虎踞,東南形勝——東南”如此特殊的地位,這三個地區被稱之為“龍興之地”、“王霸之基”。
朝代 奠基人 建立人 創立時間 龍興之地 夏朝 禹 啟 公元前2029年 陽翟(禹都,今河南禹州),安邑(夏都,今山西夏縣) 商朝 契 湯 公元前1559年 商/亳(今河南商丘) 西周 古公亶父、姬昌 姬發 公元前1046年 周原(今陜西岐山) 東周 姬發 姬宜臼 公元前770年 洛邑(今河南洛陽) 秦朝 秦非子、嬴渠梁 嬴政 公元前221年 秦(秦國,今天甘肅天水),鹹陽(秦朝,今陜西鹹陽) 西楚 項羽 項羽 公元前206年 吳中(今江蘇蘇州) 西漢 劉邦 劉邦 公元前202年 芒碭山(今河南永城境內) 新朝 王莽 王莽 公元8年 常安(今陜西西安) 玄漢 劉邦 劉玄 公元23年 淯水(今河南南陽) 東漢 劉邦 劉秀 公元25年 宛(舂陵、新野,河南南陽附近) 曹魏 曹操 曹丕 公元220年 鄴(今河南安陽) 蜀漢 劉備 劉備 公元221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東吳 孫堅 孫策 孫權 公元222年 吳郡(今江蘇蘇州) 西晉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司馬炎 公元226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 北魏 拓跋力微、拓跋珪 拓跋珪 公元386年 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北齊 高歡、高澄 高洋 公元550年 鄴(今河南安陽) 北周 宇文泰、宇文護 宇文覺 公元557年 關中 隋朝 楊忠、楊堅 楊堅 公元581年 關中 唐朝 李虎、李淵 李淵 公元618年 晉陽(今山西太原) 遼朝 耶律阿保機 耶律阿保機 公元916年 臨潢府(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 北宋 趙匡胤 趙匡胤 公元960年 宋州(今河南商丘) 西夏 拓跋思恭、李繼遷、李德明 李元昊 公元1038年 夏州(今陜西橫山縣) 金朝 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 公元1115年 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 南宋 趙匡胤 趙構 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元朝 孛兒只斤·鐵木真孛兒只斤·窩闊臺孛兒只斤·蒙哥 孛兒只斤·忽必烈 公元1271年 漠北(今蒙古國境內) 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 公元1368年 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 清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皇太極 公元1644年 赫圖阿拉(金興京,今遼寧新賓),盛京(清,今遼寧沈陽) Empire CMS,pho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