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十二生肖的傳說

2023-05-04生肖属相66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二生肖的傳說,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十二生肖的傳說

傳說中有一年,玉皇大帝過生日,下令讓所有的動物在正月初九這天前來祝壽,並決定按前來祝賀生日的報到順序選定十二種動物,作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衛,並按年輪流值班。

相傳,當時老鼠和貓是鄰居,但平時體大的貓常常欺負弱小的老鼠,老鼠敢怒不敢言。而貓有個貪睡的毛病,於是請求老鼠在給玉皇帝祝壽時,叫醒它一同前往,老鼠滿口答應下來。

到了正月初九清晨,老鼠便悄悄的出發了。但到了寬寬的河邊面對著濤濤的河水,他犯愁了。這時候,最早出門的牛默默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河邊,老鼠趁牛泅入水中的瞬間,敏捷地跳到牛耳朵裏,牛平時就以憨厚,因此它對老鼠這種投機行為毫不在意。

渡過了河,老鼠覺得躺在牛耳朵裏既舒服,並沒有跳下來的意思,天近傍午時,牛載著老鼠到了玉帝的家門外,當牛剛要進門時,誰知老鼠迫不急待地從牛耳朵裏竄出來,搶先跳到了玉帝面前,就這樣,老鼠終於取得了第一名。

當然了,還有另一種說法。管十二生肖排序的是個貪官,他收了老鼠的巨大好處,於是把第一名給了小小的老鼠。

相對科學的說法:與活躍時間有關

除此之外,也有人聯系日常生活中得出,十二生肖的排序與它們的活躍時間相關。夜晚十一時到淩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稱為子鼠。淩晨一時到三時,是醜時,牛正在反芻,稱為醜牛。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遊蕩覓食,最為兇猛,稱為寅虎。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藥正忙。人間的兔子也開始出來覓食,稱為卯兔。

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稱為辰龍。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稱為巳蛇。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稱為午馬。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稱為未羊。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稱為申猴。

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稱為酉雞。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稱為戌狗。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稱為亥豬。

十二生肖的價值

歷史價值

生肖文化涉及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關系層面,深含思想觀念,又密切聯系實際。生肖文化全面反映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往往起到教化規範作用。

生肖文化蘊含豐富的傳統思想:

(1) 天人合一:生肖是天幹地支形象代表,深受傳統陰陽五行哲學影響,體現天人合一。

(2)生態意識:動物崇拜,強調動物在人類生產生活的作用,包含樸素生態理念。

(3)傳統道德:寓言、成語和文學作品,通過崇揚和鞭撻動物性情,影射人的道德品格,傳達傳統價值觀。

(4)社群意識:生肖民俗受眾廣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節慶活動大家同慶同樂,增強社群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5)平等親民:生肖人人占一,公平公開,皇權也難改變,生肖文化主流屬於平民文化,具有通俗性、生活性。

時代價值

當代生肖文化呈現新特點:

第一、動物利用價值的變化。生肖動物本能未改變,但實用價值,古今已大相徑庭。

第二、迷信的破除。生肖傳說大多是因科學不發達作出的想象,有的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甚至騙術謊言,今已大多識破假象,領悟真諦。

第三、民俗的式微。思想觀念的變化,舊有社會結構解體,傳統民俗失去存在基礎和權威性。禁忌漸漸淡化甚至被遺忘。

時代的變遷並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92] 除傳統的春聯、年畫、剪紙,帶生肖祝福語”雞年大吉“,”猴賽雷“成時尚拜年語。每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都有點題作,如雞年有《金雞報曉》,蛇年有S.H.E.。逢牛年掛歷有《五牛圖》,逢馬年徐悲鴻和郎世寧的掛歷最受歡迎。新聞媒體爭相普及生肖知識,生肖紀年以正月初一還是以立春為歲首,年復一年討論卻至今無共識……

生肖郵票、錢幣、貴金屬成收藏家新寵,名家創作生肖藝術新品,生肖民間工藝推陳出新,生肖文化在現代不斷開發創新,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古老的生肖文化必將代代傳承發揚。

十二生肖的起源

古文獻記載未解決十二生肖的文化源頭,古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

星宿說

十二生肖【吳泰】

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系。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一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龍類也”,體現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但該說難免有附會,二八星宿配動物的記載要晚於十二生肖。

歲星說

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饑”。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一。

圖騰說

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誌,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 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余皆是日常可見。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經濟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

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彜族的圖騰遺跡,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彜和毛道彜的十二獸歷法將人與紀歷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至今彜族仍用十二獸歷紀日並用於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外來說

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認定生肖的外來性質。

郭沫若在《釋幹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國也有類似的十二生肖,僅動物不同,由此中國的生肖也許並非首創。但秦簡的出土推翻此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