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羅漢」五百羅漢系列二十五
第二百三十三尊福德首尊者福德首尊者,為佛祖的前世身。據《大寶積經》載,佛祖曾向眾弟子述說自己歷世轉生的功德,意在激勵弟子們競相效仿,不懈努力。佛祖回憶說,自己曾轉生為國王,名“福德”,福德王在位時勵精圖治,因而感動了天地,全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無饑寒之憂。
第二百三十四尊利婆彌尊者利婆彌尊者,又作香樟婆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弟子。據《摩訶僧祗律》載,佛陀涅槃後,徒眾準備結集法藏,大迦葉曾派尊者到三十三天邀請柬提那比丘前來參加佛典結集之會。結果柬揭那聽說佛陀涅槃,決心以身故隨侍,亦人涅槃。他回來後,曾參加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第二百三十五尊舍遮獨尊者舍遮獨尊者,生於無佛之世。尊者不能聆聽佛陀的教誨。然而生來喜歡寂寞清靜,厭惡世俗煩惱。於是獨居靜養,自悟佛性,久經修習,心性豁然如大日光明遍照,悟到佛法的究竟,最終修得智能圓滿、功德圓滿,通曉佛法本意,永離生死輪回。
第二百三十六尊斷業尊者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業,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佛教有身口意三業。《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三雲:“若自性者,應唯一業,所謂語業,語即業故;若所依者,應一切業皆名身業,以三業皆依身業故;若等起者,應一切業皆名意業,以三業絲質是意等起故。”三業善惡,有不同的果報。
第二百三十七尊歡喜智尊者歡喜智尊者,即阿難婆伽。為三阿難(阿難陀、阿難跋陀和阿難婆伽)之一。阿難意為歡喜。尊者通曉受持大乘佛教教義,遵循大乘佛教的理論修習佛性,度化眾生。他佛學理論淵博,從中博得了無窮的智能和神通。同時具備大乘佛教所共有的慈悲心性,隨時隨地向大眾宣講大乘教義,普度眾生至清凈彼岸。
第二百三十八尊幹陀羅尊者幹陀羅尊者,西域人。尊者不遠萬裏來到洛陽,後至洛陽東南之山修立寺廟,被推為寺主。風操卓然,善法術。一次對同住僧眾說:“洛陽東南有盤鵄山,山中原有古寺,今故基尚存,可以修立寺院。”幹陀羅,又作犍陀勒、幹陀羅。
第二百三十九尊莎伽陀尊者莎伽陀尊者,佛陀聲聞弟子。佛祖曾為其授記,預言其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普明”。莎伽陀,譯作善來。尊者以之為名,有勸迎眾生皈依之義。據《妙法蓮華經》卷四載,佛祖曾為他等諸羅漢授記,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為“普明”。他等人聽了佛的點化深受啟發,認為自己本來智能短淺,經佛的教化之後已大有長進,但是自己尚未察覺。
第二百四十尊須彌望尊者須彌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須彌望,即望須彌也。須彌,山名。天帝釋所居,四寶所成。為了表示佛陀至尊至上的地位,佛教將佛制成須彌山形狀,名須彌座,也中須彌壇。須彌望尊者乃是虔誠的佛家弟子,他努力修行,心想須彌,眼望須彌,最後得以證阿羅漢果,因名須彌望。
第二百四十一尊持善法尊者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善法,為佛教修行之大法。佛教分五戒十善與三學六度,其中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即所謂不犯十惡,謂之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