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季節遊中國丨“二十四節氣” 這個寶藏如何開啟
由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新聞中心主辦的“美麗中國·美好生活”2022年國內旅遊推廣活動,專題之一就是“跟著季節遊中國”,一年四季,節日、節假、節氣將成為全國各地旅遊推廣的重要節點。隨著傳統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二十四節氣和現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新的連接,這一內涵豐富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有待旅遊開發和利用的文化寶藏。雖然“無形”“無物”的特點讓二十四節氣的旅遊開發更具難度,但時間節點多、內涵有深度,也使二十四節氣的旅遊開發更具想象空間。
喚醒源自童年的記憶
“芒種到夏至這段時間是麥收時節,每到這時我這個‘60後’就特別想看看麥田。金色的麥穗、一望無際的麥田,是小時候支農學農拾麥穗留下的深刻記憶。前些天看到網友曬的照片,就按圖索驥找到了通州張家灣的一片麥田,實現了一個小心願。”北京市民周先生說。
“對二十四節氣最初的了解,是從小就背熟的二十四節氣歌,在對節氣尚無深刻認知的時候,就已經通過節氣歌對其有了朦朧的印象。深刻一點的認知,源於節日、習俗和美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說。
“清明是印象最為深刻的節氣,作為北方人,清明意味著我們會脫去厚重的冬裝,爬當地的蒼山,踏青掃墓,以此迎接明媚的春天。冬至的印象是吃餃子,作為北方人最熱衷的面食之一,冬至的餃子因節氣的存在而有了其獨特的含義。更深一層的認知是2016年的重大事件——‘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反映中國人時間認知體系的優秀文化成果開始為全世界人民所了解,成為我們傳承、保護的珍貴文化財富。最新鮮的記憶則來自今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驚艷亮相,依托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二十四節氣帶著它厚重的歷史走進了全世界人民的視野。”吳麗雲的講述,呈現了很多人與二十四節氣的情感脈絡。
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文化規劃中心主任鐘晟眼中,二十四節氣體現的是中國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和傳統,反映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詩意的自然觀,是我們的文化記憶和“鄉愁”所在。
“黃河中下遊是最能反映二十四節氣物候的區域。”河南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張野說,二十四節氣是記錄中華農耕文明的時間譜系,是反映中國人順天應時觀念的多彩圖卷。它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時間的深刻觀察、對氣候和物象變化的生動記錄、對農事活動的深切體悟、對天人和諧的持續實踐、對生態命運共同體的獨特構建。
“二十四節氣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具有時間的周期性、空間的廣闊性、觀念的獨特性、實踐的豐富性、價值的多樣性等特點,具有無限的文化魅力和持續的文化影響力,因而是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張野表示。
在旅遊中領略節氣之美
6月6日,芒種當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了10條“漫步北京——二十四節氣(夏之芒種)”主題遊線路。這些線路結合芒種節氣和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突出了戶外徒步、親子旅遊、文化體驗等特點。“芒種時節,順著護城河尋找忘不掉的‘鄉愁’”“沿著中軸線南下,一路從社稷壇到胡同水鄉”“在時間的縫隙中看看什剎海的漕運歷史”“白天當一回麥田守望者,晚上樹下宿營看繁星點點”等10條線路,涵蓋了天壇公園、中山公園、時間博物館等景區景點。
得知這個消息,周先生高興地說:“以後芒種前後除了看麥田,有更多可去的地方了。”
“90後”女孩思思在北京從事新媒體美編工作,制作二十四節氣海報是她的工作之一。“之前設計海報,更多的是從網上搜索素材、找靈感。現在推出了二十四節氣主題遊線路,可以系統地實地感受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景點,真是太好了。”她說,過去只知道天壇、中山公園社稷壇、先農壇這些和節氣相關的老景點,線路裏的二十四節氣公園、時間博物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新景點都挺想去看看。
吳麗雲通過梳理分析,將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旅遊內容分為三個類別:
第一類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景區。如,北京的二十四節氣公園,以展示二十四節氣的相關內容為主;河南登封的觀星臺景區,有周公測景臺、元代觀星臺兩處天文文物,是二十四節氣最早的實物見證;浙江嘉善的雲堡二十四節氣館,是以活動體驗為主的節氣主題體驗館。
第二類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節氣活動和美食。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共同的文化遺產,但各地在發展中形成的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和美食又會有所不同,因此成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吸引物,也是遊客本地化體驗的重要內容。如,立春日吃春餅和打“春牛”,春分的“春祭”和“春菜”,谷雨的祭海,立夏的“五色飯”和“立夏蛋”,芒種的“祭花神”和“煮梅”,冬至的“祭祖”和各地習俗不同的“吃餃子”“宰羊”“吃米團”等。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也是重要的節日,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小長假之一,對旅遊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第三類是各地結合二十四節氣創新推出的旅遊產品、旅遊活動。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各地結合二十四節氣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成為二十四節氣與旅遊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如,北京的“二十四節氣”主題遊線路、浙江寧波的“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系列活動”、山東聊城的“跟我二十四變”旅遊營銷活動等,從二十四節氣視角,整合本地旅遊資源,形成統一的文化旅遊線路和產品。旅遊企業也從體驗角度,推出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主題旅遊體驗項目。如,廣東佛山西樵山的“中華二十四節氣·西樵山·名山·名醫·名藥·名廚”系列活動,意在將節氣與民俗、養生、美食相結合,形成立體化的文化旅遊體驗產品。越來越多的旅遊景區將二十四節氣與景區景觀和當地民俗相結合,呈現二十四節氣下的景區多變之美,以深度挖掘景區資源,凸顯文化特色。
從“無形無物”到“全時全域”
“回看舳艫千裏,在城市綠肺尋找芒種印記”線路途經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毗鄰大運河森林公園,是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綠心36景”中的“立春尋梅”到“大寒迎歲”24景,通過設置在星型園路兩側的24個節氣景點,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示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具體特征。
“清明詠風”“小滿沁芳”“處暑飛芒”“霜降丹柿”“小雪聽篁”……光是24景的名稱就令人陶醉。事實上,置身每個節氣景點,都會有發現有驚喜。每個節氣景點都選擇一種特色植物(節氣樹)作為基調樹種,並通過各類體現當季物候的喬灌草自然種植,體現季相變化。同時,將七十二候以景觀小品、文化標識、節氣活動等方式呈現。
在“清明詠風”景點,記者看到景觀圍繞“清明春遊”展開,並將上巳節、寒食節的歷史風俗糅合進來,依次穿插鬥草踏青、秋千詩苑、寒食遊宴等活動場地。通過標識牌上的介紹,記者了解了“桐始華、田鼠隱、虹始見”清明三候和“桐始華、草色青、杏花盛”綠心節氣新三候,知道了清明的節氣樹是泡桐、山杏。在“谷雨潤香”聽到蛙鳴,讓人聯想到“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句。漫步在不同景點,就像置身於天然的傳統文化趣味課堂。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漫步北京”計劃將結合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持續推出一批主題鮮明、文化濃厚的旅遊線路。
6月6日,山東省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啟動了“跟我二十四變”尋遊二十四節氣新聊城新媒體營銷活動。據介紹,該活動深入挖掘節氣對應的時令風物、生產生活、民俗風情、特色美食等,通過創意體驗、網紅打卡、手繪海報、短視頻推廣等具有開放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活動,讓市民遊客充分感受聊城文旅的生活美學與傳統節氣的有機融合。
鐘晟認為,二十四節氣廣泛融入旅遊活動之中,體現了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大表征。
“二十四節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特殊之處有二:一是無形,節氣只是特殊節氣日期,難以觸摸、感知。二是無物,節氣沒有明確的物質載體,更多停留於人們對一年四季的勞動感知中。上述‘二無’特點,使得二十四節氣作為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比一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開發更難,需要創意挖掘、串聯、整合,並以合適的載體,可體驗、可感知的方式呈現,才更易於被大眾所接受。”吳麗雲說。
“但圍繞二十四節氣開發旅遊產品,也有特殊的優勢。”吳麗雲分析,一是二十四節氣涉及的時間節點多,若有效開發,可以充分調動一地的四季旅遊資源,形成全時全域的旅遊發展格局,有助於帶動地方旅遊的發展;二是二十四節氣背後有著大量的民俗、美食、諺語、景觀、儀式等,在深度挖掘的基礎上,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與創意和科技等相結合,將會釋放出巨大的力量,成為各地旅遊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向,也有望開拓成為新的旅遊領域。
以旅遊方式開啟文化寶藏
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二十四節氣這座文化寶藏?
張野認為,二十四節氣的旅遊開發應把握三個要點:
一是物象的變化。二十四節氣是人們觀察天體運行的結果,也是人們記錄時間變化的成果。在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框架內,從立春到大寒的各階段都有非常豐富的物象變化。何地有何物?何物有何變?何時觀何變?不同節氣的物象變化是遊客的興趣點。因此,要選取典型區域的物象變化,加以實景呈現或虛擬再現,讓遊客觀賞和體驗這種物象的變化。例如,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流域鄉村旅遊特色村等文旅空間內,可以圍繞二十四節氣中的物象變化大做文章。
二是民俗的傳承。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何時有何人出現?何時有何生產?何時有何生活?何時有何民俗呈現?從立春的“打春牛”到清明的踏青郊遊,從芒種的“送花神”到冬至的“消寒會”,二十四節氣在時間序列中徐徐舒展,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圖景。要深入挖掘二十四節氣民俗資源,推出一系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展演、技藝展示、文藝展播、文創展覽等,將民俗傳承與旅遊發展推向同頻共振。
三是節事的轉化。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時間制度,更是節事體系。在二十四節氣中,以清明、冬至為代表的部分節氣已經轉化為節日,以立春、芒種為代表的部分節氣已經“鄰借”到春節、端午節日體系,還有一系列節氣中的活動有待轉化成為新的節事。可以預見,圍繞二十四節氣的節事將會在旅遊新潮中湧起,並與康養旅遊、體育旅遊、研學旅行、沈浸式娛樂、雲購物等融合呈現。
吳麗雲表示,對二十四節氣的旅遊開發和利用才剛剛開始。從長遠看,可重點關註三個方面:
一是以融合思維促進二十四節氣與多產業的融合開發。在深挖二十四節氣及其背後的文化傳統、文化習俗等的基礎之上,將二十四節氣元素與相關產業融合,做好融合性產品的開發,最大化發揮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帶動性。如,針對不同節氣提出的餐飲養生要求,打造二十四節氣養生餐飲和養生旅遊;針對不同節氣在農事活動、體育運動等方面的習俗,開發鄉村體驗旅遊、體育健身旅遊等旅遊產品;針對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自然風光的變化,可打造景區的二十四節氣旅遊產品,實現全時全季旅遊。
二是以節慶活動及體驗館作為二十四節氣旅遊化利用的重要載體。作為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旅遊化利用應將體驗思維深度融入,將無形的文化遺產轉變為有形的可體驗、可感知、可觸摸的活動或內容,增進大眾對二十四節氣的多維感知。應恢復並創新打造二十四節氣相關活動、節日慶典,讓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美食、諺語、儀式等得以創新呈現。可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通過科技+創意打造二十四節氣體驗館,讓大眾在深度體驗中更真切的感知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
三是以創意思維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創新性旅遊開發。二十四節氣的旅遊開發應充分考慮創意化設計、創新性開發。可將二十四節氣作為IP開發,圍繞不同節氣,設計與之相關的體驗產品及衍生產品、文創產品,打造二十四節氣文化旅遊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