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廟會
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是以大型民間文藝活動為內容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每年4月份都有來自洛陽市各縣(市)區以及省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和團隊在洛進行演出。至今,洛陽民俗文化廟會已經成功舉辦了21屆。
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民俗廟會是展示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的良好平臺,在搶救、保護和展示河洛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洛陽市文化富民、發展和發揚文化事業,打造國際旅遊文化名城的重要舉措。
河洛廟會習俗
耍的就是絕活—鞭陀
鞭陀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一直都受到廣泛歡迎。洛陽也有不少愛好鞭陀的市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鞭陀協會”呢。他們不僅對“單鞭單打”、“雙鞭雙打”、“雙龍出海”、“龍擺鳳尾”等“老八套”的基本動作爛熟於心,還設計出了“新九套”,可以同時抽打“四面八方”的多個陀螺,比“老八套”更具觀賞性。
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鞭陀協會即將亮相的陀螺型號也種類繁多,最大的直徑35厘米,重達25公斤,最小的直徑只有一寸,重量連50克都不到。不過無論大小,在鞭陀愛好者的手中,都能把它“玩得團團轉”。
最是扣人心弦—鬥雞
說起鬥雞,這是中原大地的傳統娛樂項目。其中當以洛陽、開封的鬥雞最為有名,每年廟會期間都會為大家送上精彩的鬥雞表演。
鬥雞有很多打鬥招式,最傳統的是“四路全打”招式,分為“映門打”、“腦後腿”和“左右斜打”。其中“映門打”也被稱為“開門拜佛”,需要兩只鬥雞面對面地互相進攻,可以充分看出雙方的實力。“腦後腿”也叫“仙人摘桃”,此打法最為緊張刺激,鬥雞不僅可以相向而啄,還可以趁其不備猛地跳到對手後面,攻擊它的後腦勺,這對鬥雞者的智力和體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讓人眼花繚亂—抖空竹
抖空竹,又叫扯鈴,是中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項目。玩的時候,雙手各持一根竹木,在長繩上舞動一個形如啞鈴狀的滾軸,邊提邊送,滾軸加速旋轉時會發出鳴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玩出許多花樣。
片刻捏出人像—現場泥塑
最受孩子喜愛—面塑、糖畫、吹糖人
面塑,俗稱捏面人。表演者以不同顏色的糯米面為主料,經過捏、搓、揉、掀之後,再用竹刀塑成人物的身、手、頭、面,最後為人身披上衣裳—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便出現了。
民間藝人制作糖畫時,以勺子為“筆”,糖稀為“墨”,在石板上飛快地澆鑄出各種生動的圖案造型,並在上面粘上竹簽。待糖稀晾幹,再用小鏟刀將糖畫造型鏟起,既可觀賞又能食用。
國家“非遺”項目—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一種通過說唱等藝術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其曲調來源於河南各地方的多個劇種或曲種,如梆子、曲子、河南墜子等,又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豫西地區曲調形態。
洛陽民俗精粹—撓閣,三弦鉸子書
“撓閣”是北方方言,意為“擡起、舉高”之意;“閣”指的是女孩。在北方農歷新年期間,辛苦一年的村民會在本村或是鄰村舉行撓閣,迎接新年。
廟村民間藝術撓閣,在2009年入選第二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典故
盡善盡美 洛陽紙貴
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出身貧寒,拙於言談。他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文學創作上。“十年辛苦不尋常”,為了創作《三都賦》,左思在他的房間裏,庭院籬笆下,甚至在廁所裏,到處擺放了紙和筆,以便隨時記下妙詞妙句。經過了長達10年的辛勤努力,《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作品一經問世,馬上風行洛陽。人們爭相傳抄,以至洛陽市場上的紙價因此昂貴起來。看來,河洛大地的人民尊崇文化的熱情由來已久,積澱深厚的河洛文化也正是通過他們才得以脈脈相傳,至今仍影響著當代河洛人的精神世界。
傳說
洛神即洛水之神,名曰宓妃。相傳她是古帝伏羲的女兒,一次遊渡洛水時,不幸墮河淹死,做了洛水的女神。
宓妃後來嫁給了黃河水神河伯為妻。河伯名馮平夷,是個風流瀟灑、放蕩不羈的男子,對妻子並沒有真實的愛情,整天在外面閑逛,民間傳說他每年都要娶一個新娘子陪他玩樂。這使宓妃傷心極了,每天都在憂郁中度日。就在這時,她遇到了失意的射神羿,兩個人很快地同病相憐而相愛了。可是這事情終於讓河伯發覺了,他就化作一條白龍去找宓妃算帳,卻被羿一箭射瞎了左眼,從此河伯變成了獨眼龍。善良的宓妃看到河伯的眼睛瞎了,心裏很難過,覺得自己傷害了丈夫,就中斷了與羿的往來。
洛神是個非常美麗動人的女子,歷代的許多詩人、作家都用最美好、最動聽的語言來贊頌她。戰國時的偉大詩人屈原在長詩《離騷》中寫道:“我要駕上雲車,去尋找這曠古的美人;解下我的佩帶,表達我對她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