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數命理學》幹支 五行和納音
一、幹支
(一)、幹支的起源
相傳黃帝時期大臣大撓創造了幹支紀法,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
黃帝
以公元前2697年(黃帝元年)為甲子年,作為紀年的開始。由此推算,公元0年為第45個庚申年,公元1980年為第78個(45+33)庚申年,1984年為第79個甲子年。從殷代甲骨蔔辭中,可查到用幹支紀法和預報天氣的記載。用幹支紀法來表示人的出生時間(年、月、日、時),就是人的生辰四柱,也叫八字。由此看來,四柱八字是離不開幹支的,而幹支則是來源於歷法中的年、月、日、時。例如,北京時間陽歷1949年10月1日14時,用幹支紀法就是己醜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在這個時辰出生的人,其八字就是:己醜、癸酉、甲子、辛未。
(二)、幹支的序數及搭配規則
黃帝與大撓
天幹: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1子—2醜—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單數幹支屬陽,雙數幹支屬陰。幹支中按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搭配成六十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甲為十幹之首,子為十二支之首,相配為“甲子”;十幹之2與十二支之2相配為“乙醜”,十幹之3與十二支之3相配為“丙寅”.....直到十幹之10與十二支之12相配為“癸亥”。
二、五行
(一)、五行來源
黃帝時期的鬼臾區
五行寓萬物,萬物歸五行。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幹支五行相對應。相傳黃帝時期鬼臾區創造了五行。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傳說是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五行蘊涵著太陽對地球作用力的信息。春天太陽開始由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地球北半球逐漸變暖,萬物開始生長,所以五行木旺。夏天太陽在北回歸線附近,天氣炎熱,所以北半球五行火旺、土燥。秋天太陽由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果實豐收,北半球五行金旺。冬天太陽由赤道向南移動,北半球變冷,五行水旺、土濕。這些規律在南半球剛好相反。
(二)、幹支配五行規則
五行生克
天幹: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地支:寅卯為木,巳午為火,辰、未、戍、醜為土,申酉為金;亥子為水。
按上述幹支序數確定五行的陰陽屬性,即單數為陽五行,雙數為陰五行。
三、幹支納音
(一)、幹支納音來源
《三命通會》論納音取象:昔者,黃帝將甲子分輕重而配成六十,號曰花甲子,其花字誠為奧妙,聖人借意而喻之,不可著意執泥。夫自子至亥十二宮,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屬,始起於子為六陽, 終於亥為六陰,其五行所屬金、木、水、火、土,在天為五星,於地為五嶽,於德為五常, 於人為五臟,其於命也為五行。是故甲子之屬乃應之於命,命則一世之事。故甲子納音象, 聖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四庫藏書《三命通會》
(二)幹支配納音法則
1、數字與納音五行的對應關系:1水、2火、3木、4金、5土。
2、將天幹分成5組:1甲乙、2丙丁、3戊己、4庚辛、5壬癸。。
3、將地支分成3組:1子醜午未、2寅卯申酉、3辰巳戌亥。
4、將天幹、地支對應的數字相加,其和大於5時除以5,取其余數配納音。
5、將計算結果1變3,3變1,2變4,4變2,5不變。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表
例1:庚申年,庚為4,申為2,兩者相加得6,6除以5取余數1,把1變為3,所以庚申納音是木。
例2:庚戌年,庚為4,戌為3,兩者相加得7,7除以5取余數2,把2變為4,所以庚戌年為4,屬於金命。
例3:甲子年,甲為1,子為1,兩者相加得2,2變為4,所以甲子年為4,納音是金。
這樣幹支的納音五行基本上不用記憶,用5以下的數來推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