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明夷卦”的智慧
《易經》中“明夷卦”的智慧
明夷卦是《易經》中第36卦,第35卦是晉卦,卦序中: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事物在升進之中難免有所損傷,所以接著出現了明夷卦。夷是傷的意思。
《象傳》中: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明夷卦》的卦象是離(火)下坤(地)上,離為火,代表太陽,也代表光明,為光明入地下之表象,象征著“光明被阻”。君子要能夠遵循這個道理去管理民眾,即有意不表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反而能在不知不覺中使民眾得到治理。
明夷卦是異卦(不同的卦)相疊,下卦為離,上卦為坤。離為明,坤為順;離為太陽,坤為地。太陽沒入地,光明受損,前途不明,環境困難。對於人事來說,則為昏暗的君主在上,明臣在下,而不敢顯其明智。應當遵時養晦,堅守正道,外愚內慧,韜光養晦,以避小人之害。
《明夷卦》卦辭:利艱貞。利於在艱難中守正。
《彖傳》中: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誌,箕子以之。光明進入地中,是為明夷。內(卦有離卦的)文明而外(卦有坤卦的)柔順,以此蒙受大難,只有文王能夠做到。“利於在艱難中守正”,暗藏其明智,內有險難而能正其誌向情操,只有箕子能夠做到。
《明夷卦》初九爻,爻辭: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光明進入地中,像鳥兒翅膀受了傷而低垂翅膀。君子決意要隱退離開,多日不吃東西。有所往,主人有責怪之言。
《象傳》中:君子於行,義不食也。“君子決意要隱退離開。“是由於堅持道義和原則而不願再拿這份俸祿了。
初九陽爻,居明夷卦初爻,為見傷之始,陽爻陽明,有上升之誌,所以取象為“飛”。上卦坤卦,全是陰爻,代表昏暗在上,傷陽爻之明,使得初爻不得上進,飛起來傷了翅膀。“君子於行”是說不要祿位,而隱退。“三日不食”,是說困窮之極。如一個有能力的人,因管理層昏庸而辭退工作。雖然有艱難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因為看出事業不能發展。
《明夷卦》六二爻,爻辭:明夷,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吉。處在這種光明被阻的情況下,就像傷了左大腿一樣,如果能有強壯的好馬來拯救,可獲吉祥。
《象傳》中:六二之吉,順以則也。“六二爻之所以能夠獲得吉祥,是因為它柔順而又堅持原則。
離卦來看有至明之才,六二爻為文明之主,陰爻居中堅持原則而柔順之至。雖然君子善自處,然而陰暗的小人傷明之時,也難免有所傷。由於君子自處有道,所以不能傷害很深,所以能避免。
《明夷卦》九三爻,爻辭: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光明進入地中,在南方狩獵,捕捉到大首領,不可操之過急,堅守正道。
《象傳》中:南狩之誌,乃大得也。有到南方征伐巡狩的誌向,就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六三爻,陽爻居陽位,又在離卦最上爻,文明之極。此爻給予人們的啟事:雖然在艱難之中,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只要不操之過急,行動仍然能有所收獲。
《明夷卦》六四爻,爻辭: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進入左方腹部,能夠深入了解光明被阻的內部情況,於是堅定地跨出門庭,離開這裏。
《象傳》中:入於左腹,獲心意也。“進入左方腹部”,因此能夠從內部深刻了解光明受阻的情形。
六四爻陰爻,居陰位,接近君位,為陰邪小人居高位,又柔順於君主。小人當道。不能扶正君主。
《明夷卦》六五爻,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像其子一樣受到傷害,利於像其子一樣守正道。
《象傳》中: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箕子堅守正道,保持自我的行為說明,光明是不會熄滅的,只是暫時受阻礙罷了。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貴族,是商紂王的叔父,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師,因其封地與箕,故稱箕子,他與微子、比幹齊名,史稱"殷末三賢"。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後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
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裝瘋,披發佯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裏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泄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願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於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尚書·微子》)他不願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
《明夷卦》上六爻,爻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起初升上天空,可以光耀四方。後來落在地上,是失去了法則。
《象傳》中: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剛開始時升起在天空”,是說它的光明能夠普照四方各國;“而後來卻墮入地下”,是說它已經因違背正道而喪失了應有的作用,由光明轉入了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