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閏月”影響今年端午節比去年“晚”了19天
圖集
新華社天津6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6月18日迎來端午節,去年的端午節在陽歷5月30日,明年的端午節在陽歷6月7日,這意味著今年的端午節比去年晚了19天,比明年晚了11天。
天文資料顯示,端午節對應的陽歷日期最遲為6月26日,最早為5月27日,最早與最遲相差了近一個月。就本世紀而言,最晚端午節出現在6月25日(分別在2001年、2020年和2058年),最早端午節則落在5月27日(在2085年)。
同樣是端午節,為什麼陽歷的日期會差這麼多天呢?天文專家解釋說,中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農歷兩種歷法。但中國傳統的農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年少了10天至12天。為使得農歷年與陽歷年能基本對應,中國采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
“2017年的農歷年裏有一個閏六月,因此,端午節自然就早了一些。而今年的端午節受此閏六月的影響,來得就會晚一些。”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
有意思的是,有時農歷年裏會被安排一個“閏五月”,這樣會導致一年出現兩個“農歷五月初五”的有趣歷法現象,如2009年和2028年。
趙之珩強調說,不論“閏”哪個月,端午節的陽歷日期始終在公歷的5月至6月間徘徊。“大多數在6月,少數在5月。”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又叫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天文專家表示,這些說法雖然各有各的道理和民間傳說,但尤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流傳,最深入人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