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元宵節俗對比
中韓元宵節俗對比石晶瑩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404000) 中國與韓國同處漢字文化圈,在文化上有諸多相似性。元宵節作為兩國都有的節日,在來源、習俗、飲食和傳承上有著相互聯系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點。本文簡要梳理兩國的元宵節俗文化,並加以對 在此基礎上考察元宵節的當下形態與保護傳統文化的必要。[關鍵詞] 中國;韓國;元宵 中圖分類號:G 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10(2015)3-0085-02 作為同處東亞大陸的鄰國,中國與韓國自古以來交流頗 多。據《史記》、《漢書》記載,公元前13世紀周武王滅商時,箕 子就率人東遷至朝鮮半島立國。自東漢(韓國的三國時代), 兩國互派使節,互相傳播文化。韓國與中國一樣屬於漢字文 化圈。在世宗大王(李氏朝鮮第四代王)創造《訓民正音》之 前,韓國一直使用漢字。由此不難理解中韓兩國的文化有許 多同源性和相似性,但隨著歷史流變和兩國發展,兩國呈現 出不同的文化形態。 節日風俗是展現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它從各個角度和 側面,反映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中韓有許多相同的 節日,如春節、清明、中秋、端午,學界有人論證兩國這四種節 日的同源性。
但從民俗風貌來看,兩國具有不同的特點。本文 在此基礎上對比兩國元宵節的來源和節俗文化,呈現兩者的 相同點和差異性。 一、元宵節來源 (一)中國元宵節來源 關於中國元宵節來源的探討至今仍 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並無定論。傳統的起源說有三種。第一種認為源於漢武帝祭 有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宋代洪邁同意此觀點,這一說 法成為比較有影響的元宵節來源說。第二種說法認為元宵節 來源於東漢燃燈表佛。《僧史略漢法本傳》雲:“西域十二月 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少燈, 以表佛法大明。”第三種說法則認為元宵節起源與道教有關。 《歲時廣記》卷一:“道家常以正月十五為上元。”清顧鐵卿 《清嘉錄》:“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於院觀之有神像者。” 道教有三元,指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元 宵節又叫上元節。 遺憾的是以上三種說法都未得到公認,今人在這一話題 上也是眾說紛紜。向松柏(2000)認為傳統的三種說法雖然不 同,但都以燈火祭神為起源。他論證先秦時期的燎天儀式後 來轉化為庭燎,以照亮夜空的方式取悅天神。而後經由漢武 帝祭祀太一神的過渡,火變為燈,增加了觀賞性,產生了元宵 節。
而曹飛(2008)對向松柏先生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混 淆了燎祭和庭燎,而且庭燎與西漢太一神祭祀儀式沒有關 系。元宵節的實質在於“狂歡”,具有世俗性、群體性、非理性 和娛樂性,從這四個方面說源於西漢太一神祭祀是不可信 的。韓梅(2010)提出元宵節來源於“元日祈谷”的農業祭祀活 由此看來,目前尚無定論的元宵節來源說雖然各不相同,但一定程度上 與祭祀和火有一定的關系。 (二)韓國元宵節之來源 韓國的節日又叫做“名節”。在用農歷紀年的時候, 韓國 的“歲時風俗”大多與農耕活動有關。他們使用的歷法與中國 一樣分為“太陰 歷”和“太陽歷”,由此分別產生了與這兩種歷 法相關的節日。元宵節在韓國 稱為“上元節”,是農歷一月的 朔望節日。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裏第一個望 日,因此這一天 被稱為“大十五”,十五的望月即“大月亮”。他們認為上元 元”。朝鮮族先人對日月懷有崇敬之心,這與農耕活動息息相關。據朝鮮族先 人《律歷書》記載,他們將農歷正月 視為人與神、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合為一 體的日子。《農家十 二月俗詩》、《農家月令歌》等文獻也有記載,認為“正月 十五 傍晚時分,舉著火把登高處迎月亮叫作望月,最先看到月亮 的人運氣 好”。
在中國宋代,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與韓國 元宵節同名。“三元” 之說源於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因此不 難發現兩國的元宵節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從目前研究來看, 中國元宵節源於祭祀與火,而韓國元宵節與對月崇拜有 二、元宵節習俗(一)中國元宵節習俗 中國元宵節習俗為張燈,漢代以前則為燔燎的形式。 論元宵節起源於何時,從漢武帝祭祀太一神開始有“上元燃燈”的做法。這 之後元宵節張燈逐漸成為各朝盛事。至唐朝, [作者簡介]石晶瑩,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13 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 85 統治者固定了張燈的時間,宮廷參與制作大型“燈樹”。上元夜解放夜禁也始於此,此後各朝沿用下去。詩人崔液有詩“誰 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至宋代張燈的盛況達到空 前繁盛的程度,張燈時間由唐代的三夜延長至五夜。《東京夢 華錄》記載:“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 唐宋時,伴隨著各種花燈,燈市上開始出現燈謎和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增設了戲曲表演。因此中國的傳統風俗 還有鬧社火、耍龍燈、劃旱船、踩高蹺、舞獅子、猜燈謎等各種 全民性的娛樂活動。鬧社火由來已久,春秋時代有孔子觀社 火的記載。狹義上的社火指蕊子,演起來有驚險優美的奇妙 感。
耍龍燈稱為舞龍燈或者龍舞,源於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 尚。在古人心目中龍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漢代張衡 《西京賦》對舞龍燈有詳盡的描繪。舞獅子源於三國時代,魏 晉南北朝時代開始流行。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戲有五方 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 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高蹺是古代百戲之一,是民間盛行的群眾性技藝表演。《列子說符》:“宋有子 其脛,並驅並馳,弄七劍疊而躍之„„”可見高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劃旱船是在陸地上 模仿船行動作的民間遊 戲,據說是為了紀念治水功臣大禹。表演劃旱船者多為女子, 一邊跑一邊唱地方小調 。猜燈謎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 品》:“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 京諢語,戲弄行人。”此後元宵節猜燈謎的活動相傳至今。 (二)韓國元宵節習俗 韓國傳統的元宵節習俗的核心在於祈 祝。“焚燒月亮屋” 在韓國是十分傳統的元宵節習俗。為了迎接新年第一個滿 月,村落廣場上會用十余根樹幹搭成圓錐形屋架,上邊插滿 松枝,稱之為“月亮屋”。待月亮升起時,點火燒月亮屋,使之 成為巨大的火堆。人們圍之奏樂、舞蹈。然後登高向東迎月, 以先見月亮者為吉。
與“焚燒月亮屋”相似的是“放鼠火”。正 月十五晚上焚燒田間的雜草,用來驅趕鬼神迎接神聖的春 天。一同燃燒的雜草會驅除害蟲雜物,為田地造肥。現今濟州 島的野火節十分出名。 除了與農業生產有關系的祈祝活動,還有為了身體健康 除病消災的民間習俗:“賣熱”、踏橋、放風箏等。韓國人在正 月十五早上向鄰居高喊:“你買我的熱啊”,為了新的一年夏 天不會中暑。在正月十五晚上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下踏 踏橋時,每個人在橋上往返的次數與自己的年齡相等,或者踏橋十二個來回。這樣能在新的一年為雙腿帶來健康。放風 箏是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舉行的民間遊戲,風箏上可 掛上“去禍迎福”的條幅,等太陽落山時割斷絲線放飛風箏, 寓意祛病消災、去禍迎福。除此之外,韓國元宵節還有其他娛 樂性質的活動如拔河、車戰遊戲、跳圓舞等。 三、元宵節飲食 (一)中國元宵節飲食 86 《中國歲時節令辭典》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元宵節飲食為 一種豆粥或者米粥。唐朝時吃一種叫做“焦搥”的烤餅。到了 宋代,吃食有了鹽豉湯和科鬥羹,產生了圓子。宋代的圓子後 來成為中國元宵節的主要飲食:元宵。中國南方稱元宵為“湯 圓”、“水圓”。宋《歲時廣記》稱“元子”。
《武林舊事》稱“團子”。 《大明一統賦》稱為“糖元”。北宋時出現圓子,到了南宋,上元 吃元宵已蔚然成風。詩人姜白石 《詠元宵》:“貴客鉤簾看禦 街,市中珍品一時來。”“市中珍品”指的就是元宵。中國人吃 甜餡兒,芝麻、豆沙、桂花等包入元宵象征著甜甜蜜蜜。元宵本為上元食品,如今已成為家常食物。 (二)韓國元宵節飲食 相比於中國,韓國的元宵飲食多樣化, 最基本的有五谷 飯、耳明酒和堅果。五谷飯是指由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 豆五種糧食一起做成的飯。元宵節吃五谷飯為了祈求新年的豐收, 傳說將五谷飯放到牛槽中,牛先吃的糧食新年就 會取得豐收。喝 耳明酒也是古老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 喝酒。喝耳明酒不僅 能使雙耳清明,也能保證成年人每天聽 到吉利話和喜訊,兒童聽 從長輩的勸導走正道。元宵節的早 晨還有咬堅果的習俗,堅果包 括栗子、核桃和花生等。堅果和 生瘡在韓語中發音相近,種子是 生命的基本,因此吃堅果是 為了身體健康具有生命力。除此之外, 吃幹菜、長壽面、福飯 卷和固齒糖等也是韓國的傳統元宵節飲食, 都與祛病消災、 福壽安康有關。 四、元宵節傳承 (一)中國元宵節傳承 元宵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 經歷了不少 演變。
這其中宋朝的元宵節可以說開啟了狂歡元宵的歷史。 傳統 的宵禁在唐朝開始松動,宋代延長了元宵節張燈的時 間,在燈 市上出現了各種雜耍娛樂活動,同時皇帝也會出遊 與民同樂。這 與宋代初步的城市化有關,商業活動更加繁盛 使得類似廟會的活 動更加昌盛。宋代元宵節的盛況出現在了 許多文人的詩詞之中, 讓後人可以知曉這一時代的元宵節盛 況。這其中南宋詞人辛棄疾 的《青玉案元夕》被稱為第一元 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 雪柳黃金縷,笑語盈 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 卻在,燈火闌珊 宋代之後,元宵節開始走向狂歡的歷程。古時的元宵節活動 包含了農業祭祀、避邪求安、求子等多樣化的意義,但傳 承至今的 元宵節最重要的意義只在於狂歡。隨著社會進步, 工業社會的來 臨,科學技術的發展,元宵節活動中的神秘意 義和祭祀意義逐漸 消退,元宵節蛻變為一個純粹的團圓和狂 歡節日。伴隨西方文化 的進入,全民模仿西方節日的風氣盛 行,傳統節日日漸式微。實 行陽歷紀年之後,元宵節不是國家 的法定假日,但通常與春節聯系 在一起,被看作春節的尾聲。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當下中國做出 了努力,舉行大型的元宵 晚會,各地也有大型的燈會。
作為現代 的元宵節,我們不難看 出其意義在於狂歡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二)韓國元宵節傳承 花;秋———菊花;冬———梅花”這種很“物性”的角度。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很局限。如果學生能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開闊知 識視野,那麼,學生就能將這種“物性”上升到“人生”的高度, 作文的立意就會出彩。如“從開花時節,上升到成才年齡,如 春———少年 聰穎好學、成績優異;夏———青年 發奮作為、有 所成就;秋———中年 事業輝煌、如日中天;冬———晚年 老當 益壯、大器晚成”。還可以從花開的條件,上升到成才環境如 春暖—順境、勝境;冬寒—困境、逆境。 由此可見,當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後,學生在作文方面 的立意就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就不 (三)積累素材,充實作文內容一篇好的作文要做到內容充 實、富有意蘊,不能僅僅註 重作文的形式。作文內容的充實需要以一定的材料為支撐, 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一定要註意素材的積累,這樣就 能避免寫作時出現素材匱乏、捉襟見肘的現象。生活處處皆 語文,觀察生活是獲取作文材料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應熱 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發現和挖掘生活的美。比如, 假日裏的一則見聞、學生參與的一項課外活動、同伴講述的 一段不平凡經歷、家庭生活中出現的小矛盾、鄰裏之間的互 幫互助等,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
只要學生留心觀察,仔細分 析,認真思考,就能從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例如有個同學寫自己滿心歡喜地去學電子琴,卻“ 發現 電子琴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麼有趣”;心血來潮時彈電子琴, 卻又發現“要彈好電子琴也不是件很難的事”。於是作者從自 己學彈電子琴悟出一個人成功的規律———“要想成功並不一 定要付出巨大代價”,“付出了代價並不意味著能夠成功,但 若能 從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樂趣,即使不能做得十分出色,你 也不愧為 一個成功者。成功與失敗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 兩者之間僅 隔著一層膜,這便是興趣,只要你衝破它,便可享 受成功的喜悅”。 這位同學的作文中,利用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素材,學 生對這個事情有感悟並且感悟較深刻,將自己的感悟表達出 來,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文水平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在當 作文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通病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要想 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師就應該改變傳統的作文 批改方 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寫作學習之中,並重視學生的 課外閱讀, 讓學生能不斷開闊知識視野,還可以讓學生發現 生活中的美, 觀察生活的獨特性,運用鮮活的生活資源去充 實寫作內容。
這 樣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鮮活的靈魂”。 【參考文獻】 [3]魏娜.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散文百家教 育百家,201 [4]李謹良.新課改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作 文成功之路(下旬),201 (上接第86 以農歷為骨幹的傳統節日在韓國古代歷史上表現得十分鮮明。高麗時代的節日系統為“元正、上元、寒食、上巳、端 午、重九、冬至、八關和秋夕”。朝鮮時代把四大節日定為“正 朝、寒食、端午和秋夕”。朝鮮時代的四大節日中不包括上元, 只是因為將它看作春節的延長節日,並非不重視。1999 布的總統令15939 號規定了政府機構假日,包括春節、中秋節 等傳統節日,但上元節不在其中。在韓國風俗裏,上元本是與 春節相應的節日。春節以家族共同體為中心,而上元則是以 地方共同體為基礎的節日。國家假日體系不包括上元節,一 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這其中的原因與中 國相似,社會的進步、公歷的施行和西方文化的衝擊等。目前 在韓國民間仍然保有上元節節日遊 戲,主要是在村落間進 行。在當今的韓國還見到“焚燒月亮屋”等民俗活動,“ 火”甚至演變為濟州島的特色節日,這不失為一種保護傳統 文化的方法。
五、結語 中國的元宵節起源尚無定論,目前推斷與祭祀有關。韓國 宵節從中國傳入,朝鮮族認為其源於祖先的對月崇拜。中韓兩國的元宵節具有同源性,但由於元宵節起源的爭論無法確 傳入韓國的時間。在習俗方面,中國元宵節以張燈為核心,伴有各 種民間娛樂活動,以狂歡為意義。韓國元宵節註重對農 耕豐年的 祈求和對福壽安康的期盼。從元宵節的歷史傳承來 看,兩國的 元宵節在社會發展和西方文化雙重夾擊下都有某 些失落,這也 提醒我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保護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喬繼堂.中國歲時節令辭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向松柏.元宵燈節的起源及文化內涵新論[J].中南民族學院學 報,2000(4). [5]曹飛.元宵節起源辨析———與向松柏先生商榷[J]. 文化遺產, 2008(1). [6]張長植.韓國國家節慶假日與傳統歲時風俗之變化[J].民間文 94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