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歷史上有三個人為國立大功的名人,1戰國時期齊國的田叔田憑父子,齊國君賜名孫,2唐朝初期皇帝賜徐茂公國姓李,3明末皇帝賜鄭成功國姓朱,能被賜姓是多麼榮耀的事。鄭和為什麼叫鄭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鄭和原名馬三保,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賜姓為“鄭”,註意賜姓和賜國姓不是一回事,朱棣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馬三保的鄭姓是因為當時他立功的地方地名叫鄭家壩,所以賜姓鄭,賜名和。朱棣從來沒想過賜國姓“朱”,鄭和也從來不叫國姓爺。
鄭成功的問題就比較復雜,鄭成功原名叫鄭森,鄭成功這個名字不太準確,因為鄭森被賜下朱姓的同時,被賜下成功這個名字,所以要麼叫原姓名鄭森,要麼叫被賜姓名朱成功,叫鄭成功有些不倫不類的。
鄭成功是我們現在人叫他鄭成功,在南明時期他叫朱成功,外號國姓爺。嚴格來說,他應該被稱為“鄭森”(原名),或者“朱成功”。名“成功”也是跟著國姓一塊賜予的,姓鄭的時候並不叫成功。我們現在通稱“鄭成功”,這是清朝人亂叫一氣的結果。
姓是不會避諱的,漢朝劉姓,唐朝李姓,宋朝趙姓,明朝朱姓在民間都有。除非是有皇上賜姓,遠古時改地改姓,異族漢化改姓,避諱聖人和三皇五帝改姓,否則自行改姓那是大逆不道。
朱成功強調自己是國姓,表明了自己要向明朝盡忠。古代除非是少數民族歸化,或者改認祖宗,要不然賜姓只是一個榮譽。鄭成功的兒子叫鄭經,鄭成功是自稱朱成功,但是他改了祖宗了嗎?鄭芝龍就不是他爹了嗎?朱元璋變成他祖宗了嗎?都沒有。
因賜名而改名是正常的,但賜姓並不代表改姓!鄭經沿用朱姓並不合法,因為賜姓只是隆武給鄭成功的榮譽而不是他的,他也並沒有得到永歷的賜姓。
鄭成功的孫子叫鄭克塽,鄭克塽投降的時候提出三不傷,第一條是不傷鄭室一人,那時候就自認姓鄭了。鄭克塽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封海澄公。清朝封了兩個海澄公,黃梧是一等海澄公,鄭克塽是封公不言等的海澄公。
後周世宗柴榮,其實是用郭榮這個名字當皇帝的,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把他改回去姓柴。這個例子跟鄭家差不多。皇威之下正史就得這麼寫,寫慣了後人也就這麼叫了。鄭克塽決定投降那一刻,就自己拋棄朱姓了。
姓鄭是傳統,姓朱這是古代的意識形態問題,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爹鄭芝龍已經投降滿清,他要劃清界限在皇帝賜姓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姓鄭了。?還有兩個著名例子後周世宗郭榮(柴榮),西夏的黨項族拓跋氏賜姓李。
被賜國姓在封建時代是光宗耀祖的莫大榮耀,鄭成功本來心向朱明,當然認被賜的朱姓。在明朝的政權治下,賜姓之後你再說他姓鄭,就是在罵他了。
鄭成功的國姓是隆武帝禦賜的,清朝官方認為明朝崇禎十七年就亡了,南明都是偽帝,自然不會承認隆武帝給鄭森的賜姓。不過成功之名也是隆武帝給的,清朝應該一起改了才是。《清史稿》裏出現的稱呼是海賊鄭成功、海寇鄭成功這種。
朱成功的官方名片就是: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宗人令,國姓成功,從來沒有鄭成功這個稱呼。賜明朝國姓是,隆武小朝廷拉攏鄭成功的一個嘉獎,同時還有永歷小朝廷,和清政府在拉攏。
隆武除了賜國姓以外已經沒有什麼利益可以拉攏鄭成功,裂地封王是鄭成功本來就有的。鄭成功叫朱成功沒問題,但是說什麼鄭成功是滿清陰謀,真是什麼都敢編了。
南明殘余政權不比正統的明朝政權,隆武帝的賜姓並沒有像明朝其他皇帝那樣的含金量,更何況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一大軍閥,鄭氏更是長期統治福建臺灣地區,這個朱國姓並沒有傳承下來。
總之,我們熟知的鄭成功,你可以叫他本名鄭森,最好叫他朱成功,但是別再叫他鄭成功,這對於朱成功而言,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他的國姓和名字是一起被賜予的,不可分割的。把朱姓和成功二字分割開來再叫鄭成功,是對收復臺灣英雄的侮辱。
原名“鄭森”,賜皇家姓,並改名“成功”。也就是說:南明皇帝讓鄭森改叫朱成功,用意太明顯了。後來人叫鄭森或朱成功都對,沒有鄭成功這個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