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知識1:紙的歷史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越功勛。我國古代素有蔡倫造紙一說,《後漢書•蔡倫傳》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稱“蔡侯紙”的記載。由於紙的存在,才使古代大量的書畫藝術作品得以保存下來,讓我們領略到古人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紙在當今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從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紙及其年代順序,可以歸納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紙那時已用於文字的書寫。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隋唐時期是造紙業的全盛時期,紙中之王的宣紙,就是這一時期產生和興盛起來的。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紙品。宣紙產自宣州府(今安徽涇縣),故名宣紙,自唐以來歷代相延。起初用青檀樹皮制紙,後逐漸擴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幾種原料。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軟,百搓不折,紋理緊密,光潔如玉,不腐不蛀,並善於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古代詩人譽之為:“滑如春冰密如繭”,其享有“紙中之王”和“紙壽千年” 的美譽,成為中國歷代名家的書畫、古籍經典得以流傳至今的必需品。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