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風水”是什麼
一、起源。“风水”一词据考证最早源于晋人郭璞的《葬经》:“葬者乘生气也。生气,聚气也。气聚而后能生,不聚则不能生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谓之风水”。目前,对于风水起源还有众多说法,但对风水的概念已初步达成了共识:风水是“关于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一种特殊术数,其基本思想源于《周易》,内容涉及到阴阳、五行、八卦等内容。
二、发展。据考证先秦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着《尚书.禹贡》和古地理百科全书文献《山海经》。秦汉时期是我国风水形成时期,郭璞的《葬经》为后面风水理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宋朝时期进入了风水理论大发展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派系,明清时期对前人理论进行进一步总结发展,官方编纂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书籍,风水学理论得以深入传承和发展。
三、内容。风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经过上千年的不断演化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大到城市选址,小到房屋内饰品位置摆放等,均可见到风水文化的影响。风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世界观。古代风水在实际应用主要有城市规划选址、村落选址修建、房屋修建、阴宅选址、风水色彩与装饰等方面。
城市选址与规划。城市选址一般处于区域体系的中心位置,其风水关系一方乃至全国的兴衰,我国古代的都城选址代表了最高水平。如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南京:虎踞龙蟠,依山傍水;西安:南阻秦岭,北临渭河;洛阳:天下之中,山河共戴;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这些都城建设都蕴含了深厚的风水文化。
村落选址修建。中国民众多居住于农村,其实风水实践最多的也在农村,风水对农村村落选址修建有不同的影响,一般分为山林、冈阜与平洋三类,山林是风水民俗中的山居模式,这种模式追求拱抱之形,即所谓龙脉连绵、冈岭绕护,近有桉台,远有朝山,又有明堂和气口等形势的格局。冈阜是风水民俗中常见的村落模式,格局与山林模式基本差不多,但是更注重南北朝向。平洋是平原水乡的村落选址风水民俗。
房屋修建。风水对建筑文化和艺术有着重大影响,如江西、安徽的徽派建筑形成了完整而又独特的风水民俗文化系统。在房屋修建中四合院最为典型:坐南朝北,门户开东北角,外形方正,前堂后寝室,房院联合,四面合围,大院居中等,这与冈岭绕护、藏风聚气的风水思想一致。
阴宅选址。阴宅的选址也是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阴宅也就是墓葬,源自于阴阳的概念,在古人眼里阴宅风水不仅能体现子孙送终之孝,还体现了好的墓葬风水能保佑后人的愿望,所以阴宅的选择古人也特别看重。阴宅风水与阳宅风水在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藏风聚气为理想条件,古代帝王陵墓代表了中国丧葬风水文化的最高水平。
风水的色彩与装饰。风水的核心理念源于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其通过“象”与万事万物进行营建与评价,自然环境中充满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与“形”,通过这些“象”与“形”可以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装饰形态,其主要包括了风水色彩、图样装饰、风水饰物等方面。
四、实施运用。风水在选择地址时形成了它一套的专业术语,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分为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五个步骤。不难看出,以上几个步骤都是基于地理环境,对选址的地方做出的适宜性评价。
五、辩证看待。风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选择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本质是趋利避害。但经过演化,风水蒙上了可以影响前程、福佑后人的神秘色彩,增加了人们对其的盲目崇拜,甚至迷信。
民国以来,我国受近代科学文化冲击变大,很多时候被贴上了迷信的标签,被放在批判的位置上。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内外对风水的研究,人们从不同的视觉认真审视风水,得到的结果越来越丰富,社会上的讨论也是百家争鸣。
从地理科学角度讲,风水中的理想风水宝地“藏风聚气、负阴抱阳、枕山伴水”还是具有合理的科学性。郭璞的《古木葬经》描述的“玄武低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顺”,这是古人对生命安全与归属感的描述,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于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这个是风水研究中最具争论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风水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生活存在着诸多科学合理的地方。但是风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可避免被历史的局限性所影响,有许多不符合科学思维之处,如禁太岁、葬先荫后等,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但这些是否全是迷信,需要一代代人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