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愛
愛[ai]
【姓氏源流】
愛姓起源主要有三:
①、源於唐代,出自賜姓,西域回鶻(又稱回紇)國相愛邪勿後代。唐朝時西域(今新疆)有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回鶻(回紇)國,後成為唐朝附庸國,唐武宗根據其首相名字譯音“愛邪勿”,賜以愛氏,後世子孫遂以愛為姓,稱愛氏,世代相傳。
②、新莽時有農民起義領袖愛曾,似乎唐前已有愛姓。
③、出自他族。古代其他民族以愛為名者,漢化後也有的以愛為氏;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愛氏。
姓氏始祖:愛邪勿。
【遷徙分布】
愛姓早期主要活動在北方及西北地區,內遷後在山西形成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愛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堂號】
①、郡望
西河郡漢置,治富昌(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後漢移治離石(即今山西離石),獻帝末廢,曹魏始於漢茲多縣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縣治。
②、堂號
西河堂。
【歷史名人】
愛曾(?-23),新莽農民起義軍領袖。字子路,東平(今屬山東)人。與肥城劉詡在盧縣(今山東長清南)城頭起義,故稱“城頭子路”。他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轉戰於河、濟之間,眾達二十余萬。劉玄政權建立,任東萊太守,詡為濟南太守。不久,為部將所殺,所部被劉玄解散。
愛申,金將領。一名忙哥。初為虢縣鎮防軍,累功遷軍中總領。犯罪當死,留軍中效力,受命救秦州城,逐李文秀出秦州,以功遷德順節度使、行元帥府事正大四年,元軍圍城,堅守一百二十個晝夜,城破自殺。
愛魯(?-1288),元將領。唐兀人,昔裏氏。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後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愛薛(1227-1308),元學者。拂林(今小亞細亞一帶)人,基督教聶斯脫裏派教徒,通西域諸國語及星歷、醫藥。年約二十歲,代父應召為定宗貴由近侍。中統四年(1263)掌西域星歷、醫藥二司。至元二十年(1283)從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回朝後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後追封拂林王。
其他愛姓名人有清詩人愛蘭仙等。近當代愛姓名人有核物理學家愛新筠嘉,營銷專家愛成等。
清代滿族、蒙古族部分以愛為名者:
愛星阿(?-1664),清將領。舒穆氏,滿洲正黃旗人。揚古利之孫。順治八年(1651)領侍衛內大臣,明桂王朱由榔兵敗入緬甸,吳三桂鎮雲南,疏請發兵擒之。十七年,授定西將軍,偕三桂進征。十八年十一月,與三桂督師趨緬甸,緬人以桂王及其親屬故從,並獻軍前,至京受嘉獎,振旅還京,加太保。康熙三年(1664)二月卒,謚敬康。
愛松古(?-1675),清將領。姓納喇。滿洲鑲白旗人。歷官理藩院副理事官,本旗蒙古梅勒額真。進封世職至二等阿達哈哈番。順治間先後從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討伐蘇尼特部騰機思;守太原拒叛將姜瓖進攻,多戰勝立功。順治十六年退休。康熙十四年卒。
愛隆阿,清將領。姓覺爾察。隸滿洲正黃旗。初為前鋒侍衛,累官至正白旗護軍統領兼鑲白旗蒙古副都統,伊犁參贊大臣。幹隆二十一年(1756),先後從征巴雅爾、納木齊、小和卓木霍集占等叛亂,破敵愛登蘇、庫車、葉爾羌,軍前任領隊大臣、參贊大臣。以功封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名列前五十功臣之一。
愛仁(?-1863),清臣。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裏氏。原名斐仁,又名同仁,字麗川。倭仁之兄。道光十二年(1832)授庶吉士。歷任內閣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鹹豐十年(1860)任吏部右侍郎,遷都察院左都禦史,兼工部尚書,管理理藩院事務。十一年奉命查辦肅順。同治元年(1862)授兵部尚書。次年奉旨赴山西查辦事件,事竣返京,病死正定途次。
愛必達(?-1771),清將領。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遏必隆孫。初由生員考補筆帖式。累遷吏部郎中幹隆九年(1744),署江蘇布政使,兼管織造及滸墅關稅務。十一年,擢山西巡撫,奏請興義倉,廣儲藏。歷官貴州、雲南巡撫等。二十一年授江南河道總督,擢雲貴總督。二十六年調湖廣。後以回護屬員,被革職發伊犁效力。有《黔南識略》。
愛紳泰(?-1885),清將領。字麗亭,滿族瓜爾佳氏,齊齊哈爾滿洲正紅旗人。鹹豐元年(1851),以協領黑龍江(璦琿鎮)副都統。八年,以佐領參加中俄璦琿條約談判。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後的二年間(1859-1860),黑龍江將軍與俄國邊界間事宜,多由愛紳泰出面交涉。俄設布拉戈維申斯城(海蘭泡)與黑龍江城對峙,從此外交日棘,雖將軍至俄境,俄官拒不接見。愛紳泰柔而不撓,相機行事,多次為國爭權,捍衛烏魯蘇穆丹卡倫。奏請將軍調同文館學俄文學生助辦外交,貸銀萬兩,為旗兵購買戰馬耕牛、屯墾戍邊,上嘉許。光緒十一年(1885),卒。
【愛姓宗祠通用楹聯】
耀居一等爵;
榮為西將軍。
清代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卒謚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聯:清代將領愛音塔穆,積封一等子。下聯:唐代高僧愛同,著有《五分律疏》。
姓啟唐代祖脈遠;
望出西河子孫昌。
全聯指愛姓源流及郡望。
姓氏:愛
祖宗:愛邪勿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愛姓來自唐代時的回鶻國。1000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首相愛邪勿賜姓於愛。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所謂回鶻國便是漢代以來就跟中國關系密切的回紇。回紇是一種族,本來是匈奴的苗裔,後來歸屬突厥,與敕勒同族。到了後魏時,這個種族為高車,或稱袁紇、烏護、烏紇;隋朝時,又稱為章紇;唐朝時,他們叛離突厥,始稱回紇,並且,由於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大唐皇帝賜號回鶻,擁有內外蒙之地,盛極一時。至於這個種族成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經過。原來,他們在內外蒙古稱盛了沒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開成二年,國內大亂,其部屬四奔,定居於現在新疆東南部之地。宋元之際,他們為蒙古所並,號為畏吾兒,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稱其地為回疆,至幹隆皇帝時,正式收入版圖。所有的回紇人也自此成為中國人。
郡望:
西河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