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是生辰八字的基礎,古代歷法年、月、日、時怎樣記?
對十二生肖年和十二時辰,我們一般都清楚。昨天也有人提到月要怎麼算,日要怎麼看,今天來分享一下這些古代歷法對年、月、日、時的記法。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子時23~1點,醜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天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幹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為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歷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裏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裏歷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裏歷,每800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裏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農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我覺得自己來排這些,除非非常專業,只是單純喜歡的,查查萬年歷就好了。當然,這是排生辰八字的基礎,想要學得專業,還得仔細專研,學會自己排盤。
歡迎專業的師傅給我留言,教我更專業、更清楚、更簡便的生辰八字排盤基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