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年
中國歷史上使用甲子(幹支)用於紀年,始於漢代。秦漢之前和漢初,人們使用歲星紀年,所謂歲在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遊兆執徐之類的,其焉逢、端蒙、遊兆等為歲陽,攝提格、單閼、執徐等為歲陰,在漢武帝改歷,實行太初歷時,仍使用的太歲紀年,因此有"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 從漢武帝後,已開始有使用甲子來紀歲,但這一時期存在歲星與甲子轉換的混亂,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沒加,比如直接用歲陽、歲陰將太初元年轉換為甲子紀年,則為甲寅。但此時期存在將太初元年的甲子紀年標為丙子的,也有標為丁醜的等。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頒布新歷,用《四分歷》,固定下來太初元年,歲在丁醜,漢興元年,歲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幹支)紀年方式,廢止歲星紀年。 而官方正式確定下來的采用甲子(幹支)紀年的這一年的幹支為乙酉歲,所以其遇到的第一個甲子年則在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歷124年)。
由此可知:中國歷史上官方正式確認的,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歷124年)。
滿清末年,一些革命黨人,提出黃帝紀年概念,於是推導出幾個黃帝紀年的起點,其中一個是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剛好是甲子年。因此也就有了甲子第一年與黃帝紀年有著密切關系的問題。因此有的人在2009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歷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方案,公元前2997年的方案。
反推算出的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是甲子年。可以認為:以黃帝紀年算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
那麼有:
公元前2697年--前2638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回。
公元前2637年--前2578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甲子輪回。
公元前2577年--公元前5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甲子輪回----第44個甲子輪回。
公元前57年--公元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5個甲子輪回。
公元4年--公元6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6個甲子輪回。
公元64年--公元1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7個甲子輪回。
公元124年--公元19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8個甲子輪回----第77個甲子輪回。
公元1924年--公元198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78個甲子輪回。
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是中國第79個甲子輪回。
公元2044年--公元2103年是中國第80個甲子輪回。
目前,我們現在(公元2011年)正處在中國第79個甲子輪回(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之中。
其實這個方案,與甲子紀年比較吻合,但也要看到爭議也比較大,特別是黃帝的真實年代正在考古,一旦考古出來與這年代差別較大,不利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