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間出版的圖書,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匯》、張自烈的《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作者為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皇帝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
其中共收字四萬七千多個,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漢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全書共分二百一十四個部首,這些部首又以筆畫為序,分別歸入用十二地支(註①)標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它釋字的體例,是先註音,後釋意,各意之下一般以古書為證。
△註音:用了三種註音法:〈1〉反切法。〈2〉直音法。〈3〉葉(音:斜)音法。
〈1〉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註一個漢字的音。在多數情況下,古代的反切和現在的讀音是一致的。但是因為古今語音的變化,有的反切已經切不出來現在的讀音了。因此,除非遇到其他字典都查不到的生僻字,一般不要使用《康熙字典》的反切來確定字的讀音。(註②)
〈2〉直音法。直音法是用同音字來註音。比如:"音"下註"因“,就是指所引各韻書中"音"都與"因"同音。(在此只是舉一例子說明)。直音法不如反切法科學。比如,有時找不到同音字,有時註音的字比被註的字還要難認,這就失去了註音的作用。仍拿"音"作例,“音",同"喑",或同"愔",等等。都不好認,但是反向過來,比較好認。
〈3〉葉音法。葉音法則是一種應該否定的註音法。它認為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這完全是主觀主義的產物。清初時顧炎武就已經批判了葉音法。
在釋意方面,《康熙字典》所作的工作主要是羅列舊說,排列古註,分別義項,引何為證。
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錯誤之處。原因無非是引證錯誤,或舊有的詞義與現代不同甚至相反,甚或有因所用地方方言的差異所致。
所以說,在使用《康熙字典》時,一定要核對原文,切勿以訛傳訛。也可以利用其他辭書、字典,象《辭海》、《辭源》等。在註音方面,這兩部書同樣采用清代的韻書《音韻闡微》的反切,其較之《康熙字典》已經有了較大的改進,與現代讀音較為接近,切音的可靠性要大一些。釋義方面,也比《康熙字典》條理清楚,方便查檢,但是只能作為輔助使用,因為其中所收的漢字遠遠不及《康熙字典》。
註①:地支,是我國古代與天幹一起用來相配,記載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註②切音法是古代所使用的註音方法,講解起來非常枯燥乏味,(就象小孩子到了姥娘家一樣…〈這個容以後解釋〉)。清代小說《鏡花緣》中有兩個章節專門敘講此事,有一老夫子與人論講切音,講的是連自己都乏味的講不下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