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放生,把比如巴西龜、鱷龜、清道夫等放生了,是怎麼考慮的 這是真善嗎
放生,不知什麼時侯成為了一種時尚,朋友圈裏的放生鏡頭也隨處可見。依照放生的要求,就是把小動物放掉。放生習俗自古有之,是一種影響很大的文化,自先秦中土就已有之。從南北朝開始,在皇權貴族的支持下,形成了以天然海灣作為放生池,將所需放生地點圈起來,防止放生的魚類遊到外面去。而在寺院,則有放生池,供進香的民眾放生。而宋代則有了官方的推動和民眾的積極參與,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下詔書告知天下,每年的二月到九月間,不許采捕彈射,變相地保護了魚類和鳥類,對它們的繁衍生息、壯大種群倒也帶來極大的好處。到明、清時期,提倡放生的則是“放塵會”,修建放生池,在財力、物力、人力方面投入極大,為此,他們呼籲民眾積極參與,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平時還有人幫著維護和投餵,所需要的資金非常巨大。
站到頂級食物鏈:如今,我們看到人們組織的各種放生活動,各種魚類、、蛇還有提問者說的巴西龜、鱷龜、清道夫等外來物種也放入河道或水庫,將原有的物種和食物鏈破壞了,有些生物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對生態系統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野生鳥類被捉放生。還有的物種是因放生的需求而購買來的野生鳥類,觸犯國家法律。而且這些野生鳥類是被人用網、籠子捕捉後,出賣的,無法避免地出現一些損傷,再放歸到大自然,存活的數量僅僅一半。另外,在一個地區大量集中地放生一些動物,將會使該地區的物種達到飽和,食物鏈缺乏,造成饑餓而死。
魚類難以存活。現在大量養魚池的魚被購買來放生,看著一條條的魚遊回大自然,人們心情舒暢了。但是,因為水體、魚的適應能力、水溫、病菌等原因,大量的放生魚類往往生活不長時間就會死掉,腐爛後的魚又造成水體二次汙染。
人為捕捉: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畫面,一邊是虔誠的人們放生;一邊是拿著魚網、提著網撈魚的人們,魚類只是從這個網裏再回到那個網裏,再回到市場或人們的餐桌上。耗費錢財不說,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上述情況下,需要我們認真思索如何放生,放生的意義又在哪 要遵重科學和自然規律,不要刻意地去違反科學和法律做放生這件事,要在不經意間救助小動物,將它們放歸大自然,才是根本之道。否則,在花了大價錢放生後,造成自然界和動物的死亡,就失去了放生的意義了。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行一點善意,施舍一點食物,就會有大的功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