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昭講《易經》,蒙卦的人生三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讀《易經》,領悟蒙卦一篇。
蒙卦講:童蒙,吉。困蒙,吝。
蒙卦還講: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蒙卦的各種狀態,貫穿了人的一生,也影響著人的一生。
人生第一階段,初蒙的樣子
是“最喜小兒無賴”的天真無邪;是 “不解藏蹤跡,偷采白蓮回”的頑皮好動。
兒童時代,保持的童真,亦或者是童蒙的狀態,既本真,乃天性。
對於初蒙,童蒙,我們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
應該是啟發、管教、批評、教育,必要的情況下,要采取一些體罰的手段,以此達到以儆效尤,不再冒犯的目的。
蒙卦這樣說:“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小孩得管,小樹得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老話講: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個人性格、品行、道德等的養成,從啟蒙階段就已經雛形,形一旦確定,再要改變、修正,就非常困難了。
故而古人非常重視兒童時期的啟蒙教育,而啟蒙教育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弟子規》、《三字經》等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其宗旨也是在蒙的階段,教誨小兒懂得人這一生最重要的為人的規矩和禮法。
不管是喜歡小兒那種天真也好,偷笑少年偷踩白蓮的頑皮也罷。
所有的天真、頑皮在蒙的階段,無需打擊,但是也要正確的啟發引導管教才是。
人生第二階段: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人到中年,謙受益,滿招損。
童蒙過了十二三歲,一說是14歲以上,就過了兒童時代。此事如果還是處於懵懵懂懂,蒙蒙擦擦的樣子。實則不該了。
可是現實中,處於這個階段的少年,竟然,多不如童蒙階段。大庇是初高中時期的少年,對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多半處於自我無知的狀態。
擼胳膊挽袖子,天不怕地不怕,大有老子天下第一,不服來幹的戾氣。
驕傲自滿,盲目自大,脾氣暴躁,凡事喜歡鉆牛角,走極端。正是聽不進他人勸解的年紀。
既然人生走到了這個階段,在啟蒙之初未能教化。
如果能夠多聽取父母、長輩的勸誡,是可以少走彎路的。
如果勸說無法改變,就得擊蒙,打擊他,讓他在挫折、失敗中認清自我。
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打擊打擊他,讓他知道悔改就好了,手段和行為不必過激。
蒙卦中如是說:納婦,吉,子克家。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這一階段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些人可能到老也無法參透。至於啃老、坑老之輩,蕓蕓眾多。
還有人娶了媳婦忘了娘,見異思遷,見利忘義,見色起心。蒙卦中如是說:
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人生最關鍵的青少年、青壯年時代,也正是困蒙的最持久階段。而更多的人自始至終無法理解,為何困頓如此,如何至於困蒙境地。
蒙卦中如是說:困蒙,吝。
這也正是成年人的煩惱和壓力所在。困,蒙,吝,無所適從,不知為何而工作、賺錢,更不知為何而活。
其根本又回到童蒙的起點。吶婦吉,童蒙吉。聽媽媽的話,本分為人,踏實做事。子克家,克勤克儉,懂得擔當。
為人處世。謙受益,滿招損。
人生第三階段:假癡不癲,難得糊塗。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果能夠活到這種境界,那人生幾乎是圓滿了。
小兒時是真無賴,少年時是強說愁,人到中年困蒙吝。及至老年,返老還童,回歸本真。談何容易。
人這一輩子,只有初來時真,將死時真。屈指可數,不過10余年,更多的時候,是在作假裝真。
放不下、舍不得、離不開、怕只怕、愁卻愁;蒙蒙灑灑,真真假假。其實,一直困在了自己的畫地為牢。飲鴆止渴,自我解嘲,自我陶醉。
於是鄭燮老來難得糊塗,於是範蠡功成名就三聚三散。
於是人們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來時孑然一身,去也孑然一身。
於是三十歲的惠能悟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於是31歲的徐誌摩可以瀟灑的吟哦:輕輕的我走了,正如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