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守中庸之道的「大壯卦」九二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釋字(詞):
中
《說文》:“中,內也。從口、|、上下通。”
從 “口”表示方位,從“|”表示上下貫通,地有四方而在其中,上下貫通,故“中”的本義就是“周於四方而貫通上下”。引申指適度。
《易》講三適,分別用“中”、“正”、“當”三字表示。“中”指適度;“正”指適時;“當”指適位。“適度”就是能把握分寸,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無過而無不及。“適時”就是能把握時機,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不違天道規律。“適位”就是能把握自己的身份、地位、言行舉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違禮,不逾矩。
“中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說白了就是“適度+實用”的思想。“中”是適度的意思,“庸”是實用,變通的意思。“庸”字從庚從用,“庚”是十天幹之一,代表秋時,陽性。秋時多實,所謂“春華秋實”,故“庸”字從庚從用則表示“實用”。又“庚”有更改的意思,秋時萬物由盛轉衰,天道更改也,故“庚”表示變通。儒家主張隨時而變,順時而行,《系辭傳·下》雲:“《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實用,通變”謂之庸。
中庸之道實質就是一種不走極端的實用主義。“中”是靜態因素,“庸”是動態因素,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在動中求靜,在變通中求得相對的中,然後用之,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種動態平衡,就象走鋼絲,在運動中不斷找到平衡點,避免走極端。由於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而且每一步都顯得謹小慎微,所以被認為是一種無能和平庸,這是一種誤解,乃致“庸”被誤讀為無能和平常,殊不知正確的道路就是在左右搖擺中不斷修正才得出的,鋼絲是最難走的。路線是很重要的,如果路線錯了,步伐無論多麼堅定,多麼雄壯,都是毫無意義的。
釋象:
《大壯卦》是消息卦,陰消陽息,大者用事,故曰“大壯”。大者用事則小者危矣,《大壯卦》六五柔居尊位而不當,遂成眾矢之的,成為大者用事的首要目標。《大壯卦》的卦變形式共有兩種:第一種是《大壯卦》先變為《兌卦》,然後《兌卦》再變為《革卦》;第二種是《大壯卦》先變為《需卦》,然後《需卦》再變為《大過卦》。在這兩種卦變過程中,《大壯卦》六五皆為動爻,而且皆是一動再動,不得安身,說明《大壯卦》六五天然為眾矢之的,是大者用事或革命的對象。
《大壯卦》九二與六五為正應關系,九二天然與六五有親緣關系。《大壯卦》六五既然成為大者用事的眾矢之的或革命的對象,那麼九二將何去何從,該不該出手相助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壯卦》六五的命運是註定的,是無法改變的,眾矢之的不可避也,助之無益,反受其咎。九二得中,故宜貞守而獨善其身,故曰:“貞吉”,其《象傳》亦因而釋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在第一種卦變中,《大壯卦》六五最終成為《革卦》六二,而《大壯卦》九二最終成為《革卦》九三。《革卦》九三把六二護於腋下,雖有孚於六二,卻也接受了既成事實,不再反對革命,故《革卦》九三爻辭曰:“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其《象傳》釋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貞兇”就是指若反對革命則有兇。“貞厲”就是指即使接受既成事實也會有一些磨難。“有孚”就是說九三對六二亡國之君不忘舊義,還是盡了一些照顧義務。“革言三就,又何之矣”,意思就是革命已經成功了,《革卦》九三又能再有什麼作為呢!
在第二種卦變形式中,《大壯卦》六五最終成為《大過卦》初六,而《大壯卦》九二位置未變。《大過卦》九二護初六於腋下,並與初六結成了連理,起到了很好的照顧作用。《大過卦》九二爻辭曰:“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其《象傳》釋曰:“老夫女妻,過於相與也。”
再回到《大壯卦》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壯卦》九二與六五為正應關系,而六五已成大者用事的眾矢之的或者革命的對象,六五的地位行將不保,形勢無法挽回,九二再怎麼援應也無回天之力,只能盡最大努力對六五起到保護和照顧作用而已。
義理:
《大壯卦》是消息卦,消息卦按照規律不斷陰陽消息,這是一種動態。《大壯卦》九二得中,就是在這種動態中求得平衡,取其中而用之,故九二得“中庸”之道。《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至聖之道,壯而有聖人之道,健而守中庸之道,“非禮弗履”,豈有不吉之理!《論語·顏淵》載:“顏淵向仁。子曰:”克巳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守中庸之道,非禮弗履,實際上就是仁德。“克巳復禮為仁”,能夠自覺主動地循乎禮,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仁德。仁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合乎中庸之道,盡最大努力以達到最佳效果。《大壯》九二之德,知義知宜,既合於時宜而不泥於舊義,又能顧及舊義而不落井下石,君子之風,中庸之道也。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