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登堂」第二十五講《周易》的篇章結構
第二十五講 《周易》的篇章結構
《周易》的篇章結構首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圖,一部分是文。圖是卦圖,文就是文字。古往今來,《易》學家大都註重文字的鉆研,卻比較輕視卦圖的研究,殊不知,卦圖才是根本,文字只是卦圖的說明。拋開卦圖窮究文字,《易》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易》學者就會鉆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64卦的卦圖是由6爻組成的。每卦除了本卦之外,還有許多相關卦。相關卦包括變卦、交互卦、綜卦、錯卦等。變卦就是卦變時所涉及的卦。交互卦就是本卦的上互卦和下互卦交合而成的卦(互卦就是指上下卦相互聯系而形成的三爻卦,三、四、五爻組成的卦謂之上互卦,二、三、四爻組成的卦謂之下互卦)。綜卦是本卦旋轉180°上下顛倒形成的卦。錯卦是指六爻皆反的卦。這些概念是《易》學的常識。
變卦反映本卦的變化過程以及天時,包括四季和晝夜。任何卦都是由消息卦變化而來的,消息卦共有十二個,是所有卦的本源卦,能夠反映天時。比如《泰卦》為消息卦,《泰卦》陰消陽息而陰陽均分,它所反映的天時即為卯時,卯時為一年當中的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春分,卯正就是春分日;卯時亦為一天當中的日出之時,即早晨5~7時,卯正就是早晨6時整。
交互卦舍棄本卦的初、末之爻而取其中爻,反映本卦的本質和內涵。綜卦反映本卦的另一面,對本卦具有補充意義。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只有兩面兼顧,才有完整意義,這就是《易經》一分為二的觀點。本卦與其綜卦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錯卦則對本卦具有否定意義,因為兩者的天時完全相反,故其進退行止也完全相反。要把握一個卦的準確意義,就要研究這個卦的天時、本質內涵意義、對比補充意義及其否定意義。了解了這些,對文字的理解也就輕易多了。
文字部分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經文,一部分是經傳。經傳據傳為孔子所著,是對經文的解釋性文字。經文的作者據說有文王、周公等人,而經傳的作者只專指孔子。經傳部分,人們只共認孔子所作的《十翼》,故把《十翼》融入到《周易》中,成為其有機的組成部分。經文包括象辭、卦辭和爻辭。象辭是從一個卦的整體形象(俗稱大象)上觀察和分析後所系之辭。卦辭是針對象辭而做出的判斷之辭,以揭示現象後面所存在的本質和規律,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爻辭是反映卦中六爻各自所表現出來的象(俗稱小象),並做出判斷。就是透過每一爻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來揭示其本質。
經傳就是所謂孔子所作的《十翼》。包括《系辭傳上傳》、《系辭傳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彖傳上傳》、《彖傳下傳》、《象傳上傳》、《象傳下傳》以及《文言》等十部著作。《史記註》“《正義》曰:夫子作十翼,謂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也。”歸納一下,經傳實際上就是《系辭傳》、《象傳》、《彖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和《文言傳》。《系辭傳》是對《周易》的總論。《象傳》是專門解釋爻辭的。《彖傳》是專門解釋卦辭的。《序卦傳》是專門解釋卦序的。《說卦傳》專門規定八單卦所代表的形象,既有概括性規定,又有列舉性規定。《雜卦傳》專門針對每個卦的意義,指出其區別於其它卦的關鍵詞。是對每個卦的“畫龍點睛”之作。《文言傳》是專門針對《乾》、《坤》兩卦的解釋性論著。
需要專門強調的是,《象傳》分為《象傳上》和《象傳下》。《象傳上》解釋《周易·上經》30卦的爻辭,《象傳·下》解釋《周易·下經》34卦的爻辭。而易學家們則把《象傳》分為《大象傳》和《小象傳》,認為《小象傳》是解釋爻辭的,而《大象傳》是解釋象辭的,把象辭的後半部分劃為所謂《大象傳》,用來解釋前半部分。這實在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犯下的錯誤。事實是,象辭有兩部分,前後兩部分並不存在解釋與被解釋的關系,而是並列關系。前半部分言乎天文,後半部分言乎人文。之所以天文在前,人文在後,乃是因為“易與天地準”,人文效法乎天文。但無論是天文還是人文,都取象於卦圖。天文、人文融於一卦,充分顯示了“易與天地準”的《易》道。也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象辭後半部分劃為《易傳》,即所謂《大象傳》,那麼就勢必形成了以人文解釋天文的悖論,不僅本末顛倒,而且荒誕可笑,天文怎麼會隨從於人文。由此完全可以斷定,象辭的後半部分屬於經文,而非經傳,更不能歸入《十翼》,所謂《大象傳》完全是後人的杜撰,結果是把一代又一代的易學家引入了歧途。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