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日用而不覺的文化使者

2023-07-12民俗文化44

立春的含義和風俗_風俗含義立春的詩句_風俗含義立春是什麼

編者按:

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評價《浙江通誌》“是迄今為止最為齊備的浙江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該誌共113卷,涵蓋浙江省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物等各方面內容,門類齊全、橫不缺項、縱不斷線,更設有《越文化專誌》《錢塘江專誌》《運河專誌》等14卷專誌,以突出浙江特色。《浙江通誌》展示浙江“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的悠久歷史,凸顯浙江“方誌之鄉”的文脈傳承和鮮明特色,是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也是浙江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豐碩成果。

為更好地解讀《浙江通誌》,講好浙江故事,品鑒浙江韻味,“方誌浙江”刊發由省方誌辦省誌工作部組織策劃的系列文章,作者有相關卷帙的主編、主纂,有具體撰稿的業務骨幹,還有各個部類的責任編輯,他們基於十余載的心路歷程和修誌實踐,從不同視角提供對《浙江通誌》編纂的體認與覺解,敬請垂註。

立春的含義和風俗_風俗含義立春是什麼_風俗含義立春的詩句

↑2023新春煙花大會 杭州網 王川攝

兔年元宵節,錢塘江畔,璀璨輝煌。一場時隔11年的煙花燈光秀絢麗綻放,近3萬發煙花點燃杭城夜空,煙花升騰,滿眼星辰。觀看市民規模空前,錢江兩岸一時萬人空巷。

自古以來,通過燃放煙花爆竹來辭舊迎新、祈福禳災,就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民俗傳統。王安石用“爆竹聲中一歲除”,寫出宋人燃放爆竹辭舊迎新的習俗;蘇味道用“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繪出唐人元宵之夜燈光焰火璀璨輝煌、宵禁放開人聲鼎沸的盛況。疫情三年,兔年春節的意義不同往年,杭州用一場盛大的煙花大會,鏈接年俗的結束與新生活的開始,溫暖了廣大人心。

民俗,對於現代人而言,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或似曾相識卻不甚了解,或習焉不察而不自知。在中華傳統文化日漸復興的當下,民俗這個“老物件”,也正逐步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風俗含義立春的詩句_立春的含義和風俗_風俗含義立春是什麼

↑半山立夏習俗世代相傳 留住記憶與鄉愁 杭州網 王川攝

何謂民俗?簡言之,就是在民間長期流行的風尚、習俗。

民俗的源頭在民間,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創造和結晶,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民俗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無形,需要鮮活的載體才能將其具象為文化實體。民俗就是文化具象的鮮活載體。

具象在物質層面上,如飲食、服飾、建築、繪畫藝術等;具象在精神層面上,如歲時節日、生活習俗、生產習俗、商貿習俗、人生禮俗、方言、信仰習俗、思想觀念等。

中國人最喜愛的民俗當屬歲時節日。一年四季,各種節日在時光中流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等,時間被一一標註上記號,生活就有了節奏,內心也有了期盼。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物產稟賦造就了不同的民風民俗。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就認為:杭嘉湖平原水鄉,為澤國之民;金衢嚴處丘陵險阻,為山谷之民;寧紹臺溫連山大海,為海濱之民。不同地區的民俗各有異趣,既鮮活又獨特。

杭嘉湖以蠶業為盛,形成豐富的蠶俗。這一帶蠶農們流傳著“忙一個月,吃一年”的說法。蠶農喜歡在蠶室放一只泥塑彩繪“蠶貓”或貼一張彩繪蠶貓圖,俗信以為老鼠就不敢進來了,叫作養蠶貓。

去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的徑山茶宴習俗,以茶參禪問道,茶禪一味,令人悠然坐忘。茶宴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有十多道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

海邊的漁民們,向大海討生活,在舊時代往往九死一生,因而形成獨特的漁業生產習俗。出海捕魚前,他們要舉行祭祀儀式,祈求出海一帆風順、平安歸來,俗稱“請順風”。

金華義烏一帶“敲糖幫”的故事名聞遐邇,“雞毛換糖”也成了浙江人艱辛創業的精神象征。早在清乾隆時,義烏農民於每年冬春農閑季節,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用本地特產紅糖加花生、芝麻制成餅糖,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門換取禽畜毛骨、廢銅爛鐵等博取微利。後來操此業人數漸增,發展成為獨特行業敲糖幫,漸成組織,形成一套規矩,使“雞毛換糖”這一行業得以世代相傳。

以上所舉不一而足。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傳統,串珠成鏈、織錦成緞,共同創造出浙江綿密深厚、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

風俗含義立春是什麼_風俗含義立春的詩句_立春的含義和風俗

↑杭州拱墅“運河之春”民俗文化體驗周 杭州網 王川攝

民俗中蘊含著豐富的儀式,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清明節掃墓祭祖,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端午節賽龍舟吃五黃,等等。人們常說,要帶孩子過傳統節日,其實就是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與認同感。通過民俗活動的儀式感來重溫歷史,體味傳統,感受文化,交流情感,傳授經驗,進而強化每個人心中的文化認同和身份歸屬。

民間傳統觀念,往往能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此概念出自黨的二十大報告,內涵豐富深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等,這些浸潤心底,如呼吸般自然,日日踐行卻不覺知的中華傳統觀念都是其所指。因而,在倡導社會文明風氣方面,民俗往往能發揮潤物無聲的意外之效。

民俗中存在大量的交往禮節和禁忌,能在無形中約束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活動。比如婚喪嫁娶習俗中,親朋好友間有來有往的祝賀慰問,起到親情紐帶與互幫互助的作用;商業習俗中,誠信戒欺的經營理念,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營商環境;生產習俗中,諸多開發與保護共存的行為,如山林砍伐與封山護林,海產捕撈與禁漁休漁等,都在有意識地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尺度,從而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起到很好的調適作用。

立春的含義和風俗_風俗含義立春的詩句_風俗含義立春是什麼

↑閑林古鎮水鄉婚禮 杭州網王川攝

民俗這個“老物件”,是帶著時間訊息的文化使者,是傳統文化深處的底層基因,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上具有深層的力量。

在經濟社會高速運轉,鄉土社會日漸遠離的當下,很多傳統民俗因為沒有現實的依托而逐漸僵化,或者消亡。然而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年少時玩過的遊戲,唱過的歌謠,吃過的家鄉菜,腦海中的風土人情,往往以或深或淺的民俗烙印在我們心底抹上溫暖的亮色。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鄉愁,更多是一種文化鄉愁,是對逝去的時光以及附著其上的人、事、物的深切懷念和追憶。而不少耳熟能詳的傳統民俗活動的缺失和民俗事項的簡化,是文化鄉愁的重要淵源。

因此,傳承、保護和活化傳統民俗,對於地方上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浙江省對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活化一直不遺余力,編修《浙江通誌·民俗誌》就是有力舉措。

《浙江通誌·民俗誌》是浙江省重大文化工程《浙江通誌》其中一卷,是傳承保護浙江民俗文化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近年來全省民俗編纂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由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牽頭,集結省內各大高校權威民俗專家共同修撰而成。全書上溯萬年前上山文化稻作習俗的起源,下至21世紀初,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載了浙江民俗的起源、演變及現狀。內容詳備豐富,涵蓋物質生產民俗、商貿民俗、生活民俗、社會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俗、信仰民俗、畬族民俗,以及特殊人群民俗等10個方面,體現出濃郁的浙江特色。《民俗誌》的出版,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非遺工作的促進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民俗歷來講究民傳官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個人息息相關。作為民俗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一份子,我們應更多地親近優秀傳統文化,親近美好習俗,為良風美俗的傳播助一份力,也讓自己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找到精神的滋養。

标签: 民俗

相关文章

跟著季節遊中國丨“二十四節氣” 這個寶藏如何開啟

跟著季節遊中國丨“二十四節氣” 這個寶藏如何開啟

由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新聞中心主辦的“美麗中國·美好生活”2022年國內旅遊推廣活動,專題之一就是“跟著季節遊中國”,一年四季,節日、節假、節氣將成為全國各地旅遊推廣的重要節點。隨著傳統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二十四節氣和現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新的連接,這一內涵豐富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有待旅遊開發...

二十四節氣|春分: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平衡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春分: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平衡的節氣

【編者按】 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代社會,我們與傳統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驚艷,會被元宵的“花市燈如晝”打動,會在春節和中秋從遙遠的他鄉奔赴故鄉。民俗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屬於中國人的記憶。 澎湃新聞與華東師範大學民俗...

為什麼正月不能剃頭?

為什麼正月不能剃頭?

實際上,“正月裏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紮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裏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

正月裏理發有什麼講究?

正月不理發只是一種新近產生的民俗觀念,是一種民俗信仰。蕭放在采訪中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和當時的民俗有一定關系。 首先,理發這個說法在明朝之前是沒有的,以前的漢族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其次,正月裏不理發也受漢族習俗的影響,漢族有“正月不動刀...

走近赫哲族文化 | “重拾黑水魂•黑龍江絲綢之路”民俗考察活動側記

赫哲族漁民畫 《西爾達莫日根》《滿鬥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等伊瑪堪說唱作品語言古樸平實,唱腔高亢嘹亮,具有鮮明的赫哲族特色;《狩獵歌》《悲歌》《漁歌》等赫哲族民歌洋溢著赫哲族人豪放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謳歌。日前,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重拾黑水魂•黑龍江絲綢之路”...

56個民族的特色

2019-02-05 地方民俗有哪些特點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 中國民俗文...

小雪節氣的民俗 小雪節氣六大民風民俗活動

小雪節氣的民俗 小雪節氣六大民風民俗活動

小雪節氣的民俗 小雪節氣六大民風民俗活動 小雪節氣風俗 小雪節氣的民俗之曬魚幹 曬魚幹,曬魚幹是小雪節氣的習俗,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幹糧。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幹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

正月十二拜什麼神 拜天公是什麼風俗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於任何一個百姓來講,他們都有自己所尊崇的事物,有的人會拜佛,有的人也會求神,但是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他們最會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在這個時候又應該如何才能正確的去進行呢? 天公有什麼說法 天公,其實是廣東、福建、四川、臺灣等地的傳統民間信仰。...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會昌賴公廟會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會昌賴公廟會

會昌賴公廟會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會昌縣翠竹祠賴公(俗稱“顯應公”)廟會(俗稱“菩薩出街”)是一項流傳延續500余年的民俗活動。 賴公(顯應公)在會昌民間流傳甚廣,始於明代成化年間。據舊誌記載:“金保舍人,名壘,邑庠生。賴神祠之建始於壘。”明正德年間,因南贛巡撫王陽明在會昌翠竹祠(即賴...

過年有什麼禁忌 正月期間有哪些不能做的事

過年有什麼禁忌 正月期間有哪些不能做的事

過年的時間也是越來越近了,在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裏,很多人回到家裏,見到親朋好友,或許都會有些“忘乎所以”,吃著喝著,一不小心就成了“每逢佳節胖三斤”。不過除了吃,過年雖然是個喜慶的日子,但也還是有一些禁忌,有些事情在民俗當中是不能做的。那這是為什麼,正月期間究竟有哪些是不能做的事,又為什麼會有這...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閩南地區有許多閩南民俗,其中正月初九又稱為天公生,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又俗稱"敬天公"。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今年的天公生陽歷在2020年2月2日,原本正月是閩南人一年中拜拜最濃重的時候,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嚴重,所有的廟會...

中國民間有哪些禁忌民俗?

1:馬路上的衣服不能撿。 2:開車不要尾隨出殯車,更不要走進出殯車行列。 3:開車去參加喪事,要麼要吃喪家飯,要麼要紅包,不能跑空車。 4:不要在塔下拍照。 5:端午節那天不要下河遊泳。 6: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 7:十字路口的錢不要撿。 8:建房子時,不要讓馬路直衝房子。 9:正午不出門,尤其不要...

學風水入門前要先學什麼

風水又稱堪輿術,是介於古代地理學與玄學之間的一門技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至今已有近萬年歷史。最早定義“風水”者據考為晉代郭璞,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風水關鍵詞:自然、舒服、天人合一 所以有人認為“風水”包含“風”...

玉匣記全文:民俗吉兇日篇 年家吉神兇煞之最 歲天幹

民俗吉兇日篇 年家吉神兇煞之最 太歲坐本年地支,為眾煞之君,可坐不可向。與太歲相衝者,是歲破。修歲破即為犯太歲。若所用之月、日、時與太歲相克相衝,亦為犯太歲,犯之則兇。楊仙日:“兇莫囚於犯太歲。”即謂此與。然修坐方亦有可有不可。如太歲所坐之位,左右皆空字,下元兇煞,此乃明君賢相,修則納福。楊仙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