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的玄武門之變準不準
李世民年老時曾悲傷地說過一句話:吾死之年,廿六而已!發動玄武門政變那年他二十六歲。可見玄武門政變在他心中留下的烙印有多深。也就是說,玄武門政變對於李世民來說永遠是一道抺不掉的傷痕。
貞觀十三年,玄武門政變過去十幾年了,有一天李世民突然召來諫議大夫,兼知起居註的禇遂良。
李世民問道: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大抵人君得觀見否?朕欲見此註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戎耳。
褚遂良回答: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這段李世民和褚遂良君臣之間的對話記載在<<貞觀政要>>上,所反應出的意思是李世民要看記載著帝王言行的起居註,褚遂良拒絕了。
起居註是古代記錄帝的言行錄,從漢以後,歷代帝王都有起居註。但是,起居註有一個特點是,帝王自己是不能看的。
那麼,以李世民的睿智他不知道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他既然知道這一點還要看,說明,他一定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又無法說的心結,他想看一下史官是如何記載的,同時,也說明,李世民怕史官如實記載。那麼,這個千古明君究競怕什麼呢?
李世民一生唯一讓後世詬病,他自已又念念不忘的,只有玄武門政變一件事。只有這件他不能不幹,幹了又怕青史留名的事讓他耿耿於懷。
接下來,李世民的做法就非常露骨了。
在褚遂良那裏碰壁後,李世民並沒有罷休。他又問褚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褚遂良明確回答: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
黃門侍郎劉洎進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褚遂良和劉洎的話,很直觀地告訴李世民,無論你做的對於錯,我都會如實地在起居註中記載下來的,即便不記,天下人也會記的。這越發地讓李世民不放心了。
一年以後,李世民並沒有忘記此亊,他直接找了宰相,尚書左什射房玄齡,其目的仍然是要看起居註。李世民說: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話說的冠免堂皇,理由也光明正大。
房玄齡回答: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回答的話也是正大光明理直氣壯。
李世民又跟進了一步,他說: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亊,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
君臣對話到這種程度時,房玄齡己經無法阻攔李世民的做法了,李世民完全是命令了。如果一味堅持就是抗旨了,房玄齡沒有司馬遷的風骨,他放棄了抵抗。
房玄齡等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
果然,李世民看了六月初四亊,玄武門政變發生的時間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語多微文,他對房玄齡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事情到這種地步時,房玄齡就是再笨也應該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了。
李世民想讓他們記下的歷史是他認可的歷史,而決非是真實的歷史,他就是想把某些歷史細節在史書中隱藏起來,讓後人記住他心目中認可的玄武門政變。
李世民想要隱藏的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讓他一而再再二三地去看起居註,甚至不惜更改史書的記載呢?他改的又是什麼呢?
看一下歷史記載的破綻百出的玄武門政變過程就知道了。
李建成,李元吉的被殺是一個鐵證,想要粉飾,無非就是殘酷的程度而已。關健是政變的尾聲部分。
其一,尉遲敬德渾身是血,全副武裝面見李淵。要知道,政變前,李淵並沒有大權旁落,大唐帝國的生殺大權仍然掌握在李淵手中。玄武門政變如果只是局限在玄武門這個小範圍內的話,李淵還是有著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尉遲敬德以這種面目去見他是要殺頭的。即便,尉遲敬德忠心李世民敢犯冒死之罪去見李淵,他又是如何從玄武門暢通無阻地走到池海的?要知道,皇宮內可是宮禁森嚴,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呀。在平時,尉遲敬德這種模樣有多少也都被殺掉了。
其二,尉遲敬德去見李淵的地點在皇宮的湖邊,李淵當時在幹什麼呢?史書記載,李淵和裴寂,陳叔達,蕭瑀等人在池海泛舟。
政變前一天晚上,李世民上奏章稱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時,李淵的態度是勃然大怒。難道,第二天早上,李淵就忘了他兒子給他戴了的這頂綠帽子的難堪了?李淵也太沒有自尊心了吧!
或者,即便,李淵不記怪此事,那麼,玄武門外幾支隊伍,幾千人的喊殺聲就傳不到皇宮內?難道這些人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撕殺呀?答案是否定的。
皇宮的宮門不只有一個玄武門,至少還有七,八個,李世民政變時兵力有限,只能掌控一個玄武門。如果,李淵想反抗並不難,他只須派人拿著聖旨從其余任何一個宮門出去即可,等待李世民的都將是滅頂之災,長安城內可是有幾萬禁軍的。
很可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一切都在按照李世民的布署在進行。
唯一的解釋是,此時,大唐的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淵己經失去自由了。
此時的李淵在幹什麼,恐怕只有李世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