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被人遺忘的世界上最早的紀年法:幹支歷
現今很多或多或少都看過一些日本影視動漫和了解日本文化的看客,仔細一點的朋友都會發現這樣的生活裏的細節問題,即中國的日歷和日本的日歷有很大的不同。
即如圖所示,是依次是中國日歷和日本日歷:
仔細一看兩者不同區別,中國現在的日歷是用西方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的排序依次來表示一周各天年月日的簡稱,而日本的日歷則是用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排序依次來表示一周各天年月日簡稱。
其是日本日歷的這表示法,是源於世界上最早的紀年法中國幹支歷中的七政值日法。(即七政四余是中國古代占星學系統。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星曜;四余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但是今人悲哀和遺憾的是日本將這中國傳統文化保護下來了,而在中國他卻正在被人遺忘。
對於幹支歷,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看到或聽到過,即十天幹:甲、乙、丙、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或稱十二元辰或十二生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於這二十二個字意義,對現在很多人,特別是80後,90後甚至00後,很多人一看到這二十二次都只會把他與中國的玄學——算命和類似於數量代稱之類的字詞(例如俗話路人甲、路人乙)劃等號,而不知道他們真正是幹什麼用的。
其實這二十二字是中國古人用來紀錄時間年月日的幹支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下圖所示),而現在能完整說出、寫出他們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現在無論是校學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對這樣的傳文化教育也幾乎很少涉及。
說到這裏小編也不得不為咱們中國傳統文化就這樣被人遺忘而悲哀,嘆息像幹支歷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這樣被後人逐漸忘記。
幹支歷(幹支紀日),又稱節氣(即二十四節氣)歷或中國陽歷。它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幹支歷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由於60幹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幹支歷又稱為甲子歷。
歷法定義幹支歷是一種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1]。年月日時是歷法的基本要素。幹支歷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幹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比農歷更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
幹支歷示例:(公歷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歷八月初十日) 可記作:己醜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
二十四節氣是在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到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後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幹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幹支可稱為年柱。
幹支歷的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幹是依次排列的。於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幹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周期。紀月的該組幹支可稱為月柱。
幹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幹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幹支可稱為日柱。
幹支紀日是現今歷史上最長的紀日法,據考從伏羲氏就開始有創建,從中國古代的夏朝就已經開始使用。殷墟甲骨蔔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幹支記錄。但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到商代的幹支紀日。後來延續的紀日幹支是根據古代歷史典籍《春秋》中所記載的日食時間,即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起算至今的。
幹支歷詳情各位看客可自行上網百度,小編不在細講。
以幹支歷為代表的這些即將被人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經歷和記錄者。
面對這些即將被人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國家政策和教育部門的宣傳普及與支持,也需要我們自己主動去學習保護他們,讓他們不止於被如同洪水的無情歲月所衝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