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該怎樣去正本清源
最近來聊一些關於中醫怎麼樣正本清源的話題。
首先要說明,如果從真正的源頭去看,任何事物的根源都是虛空,我們暫不從這個最高的層面上去談,就單從具體的技術、知識層面上去還原傳統中醫,從低維認知到高維認知,最後再到空性。
我想,這個認知過程對於大多數人是更加合理的,也與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修行過程更相近。
中醫有一套嚴密的知識構系,如今已經被分的七零八落,要想正本清源,必須要還原這套思辨體系。
這套體系是超前並且高維的,我們要跳出三維的邏輯認知,進入更高、更廣、更深的象數視角去看。
舉一個例子,學習中醫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十二經脈等概念。那麼如果用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甲”與人身的十二經脈去對應,該怎樣去應呢?
這個並不難,因為按照五行,“甲”是屬木的,而十二經脈中的足厥陰、少陽也是屬木的,所以“甲”就對應“足厥陰、少陽”。
這個大概沒有爭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也是這麼應的。(肝主春,其日甲、乙,足厥陰、少陽主事)
但是在《靈樞-陰陽系日月》中,卻有不同的對應方式:“甲日”是“左手少陽”主事(“乙日”是“左手太陽”主事),為什麼會不一樣?誰對誰錯呢?
這個問題黃帝也提出了,問岐伯這是為什麼?(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
岐伯是這麼回答的:“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即我們說“甲”,它可以指“甲日”,也可以指“甲時”、“甲月”,也可以不指時間,它就是一種單純的高維能量,這種高維能量,可以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能量階層上。
如果從宏觀上看,“甲”就是通於木氣的一種廣義能量,但如果說“甲日”的話,跟“甲”就不一樣了,“甲日”更具體,更有形化,是“甲”這個高維能量在“日”這個層面上的一種更具體地化現。
當然,“甲日”中還是有“甲”的,這也是全息律的體現,“甲日”還可以指“木”,但又不僅僅指“木”,它還可以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表現。
反過來,我們看十二經脈,也要從“全息律”出發,手足十二經脈可以按照與五藏的對應去分五行,但也可以不按這個方法分,它們的能量形式也不是單一的。
比如,手經為陽,足經為陰,而日為陽,月為陰,天幹為陽,地支為陰,所以,手經與十日(十天幹)對應,足經與十二月(十二地支)對應。
在這種特定條件下,“甲日”就對應“左手少陽”,“乙日”對應“左手太陽”,“丙日”對應“左手陽明”,等等。
這就是“象數”思維,其實“象數”就是能量,它並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任何一個具體的“象”和“數”(能量)的呈現,皆是比它維度更高的能量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更具體地化現(或者叫投影),由於這個特定條件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所以能量的形式有很多,有N維、N階。
而從全息律來看,任何一個具體的能量形式,自身又可以分為N個能量階層。
如果大家沒有明白,我再舉個相似的例子,“子午流註”各位應該了解,很多不學中醫的朋友都知道,晚上十一點到次日淩晨一點(子時),是膽經當令,排毒很好的時機,三點到五點(寅時),是肺經主事,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易醒,預示肺可能有問題,等等。
那麼如果用十二地支中的“寅”和“子”與十二經脈去對應,是不是一定就對應手太陰肺經與足少陽膽經呢?
如果您明白了上面所講的道理,就知道一定不是絕對的。
在《陰陽系日月》中,“寅”對應的是“左足少陽”,而“子”對應的是“左足太陰”。
因為這裏的“寅”和“子”,指的是“寅月”和“子月”,而子午流註中說的是“寅時”和“子時”,在“月”和“時”兩種不同的條件下,“寅”、“子”所化現的能量形式是不同的,所對應經脈的能量階層也不相同。
我們來看《陰陽系日月》中描述的另一種十二經脈的能量形式,前面講了,足經與十二月相應,從天門、地戶兩處再分左右,由亥至辰上主左,巳至戌上主右,如下圖:
所以,在對待傳統中醫的諸多概念時,我們一定不要以三維甚至二維的意識形態去認知,把它想象成一個平面或者空間的形狀,這樣就會把自己的思維禁錮,宇宙和人身的能量是無限的,多維的。
當然,“天幹”、“地支”,也不是能量的源頭,並不是最高維的能量,它們也是五行、陰陽等更高維能量的一種化現形式,仍然要受到“幹”、“支”,“天”、“地”等具體條件的限制。
陰陽與五行相比,陰陽的維度還要更高一些,先有陰陽,後化五行。
故而《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即陰陽是傳統知識構系中,能夠認知到的相對的最高維能量,能統禦萬物,所以中醫“法於陰陽”。
而在《陰陽系日月》的最後,岐伯又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即越高維的能量,越空虛,虛到只有一個“名”,而沒有“形”,陰陽就是有名無形的,就因為足夠虛,所以才能“離之可百,推之可萬”。
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傳統文化是不允許抽象的,“名”也是一種象,一種能量,只不過他的維度太高,無法捕捉到他的“形”罷了。
我們通常所見到的“象”,所分析的“數”,都是“陰陽”在不同條件下的投影,在不同能量階層的具體化現。
所以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陰陽難以觸及,但水火可以看見,寒熱可以感受。
而“天地”、“幹支”、“血氣”、“藏府”、“榮衛”、“表裏”、“內外”、“上下”、“男女”、“壽夭”、“善惡”、“好壞”……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時間、空間”,皆是陰陽“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後的投影,形形色色,實實虛虛,假假真真。
能量的維度越高,就越空虛,越自由,所受的條件限制就越少。
相反,越具體的能量,維度就越低,限制也就越多。
同樣,越有形的認知,層次也就越低,局限也就越多。
所以我們要明白,中醫要想正本清源,一定要跳出這些有形的限制,要進入到思維意識的最高維度上去。
下一次,我們就去探討一個千古難題——《傷寒論》到底是什麼辯證?